中国,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拥有着年的文化底蕴,中国人拥有着顽强拼搏的精神,从不畏惧列强的侵犯。从古到今,忠、孝、仁、义、礼、智、信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近代史以来受西方国家文化侵袭,我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化,现代青少年还有多少人正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千年文化的强大底蕴,泱泱大国优良传统,有多少传统技艺逐渐没落丢失,成为了历史。现在的人很多都是国外的比中国的好,哪怕是垃圾。今天我们就让我们了解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强大底蕴。
一忠,自古以来都是我国强大所在,忠,从中,从心;本义作‘敬’解,见《说文》,古以不懈于心为敬;必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
忠诚,是华夏儿女的精神血脉,是个人立德的价值座标。趟进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长河,“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始终是最广泛的道德认同,从苏武“塞外牧羊”到岳飞“精忠报国”,从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同心照汗青”……。忠诚,成就了流芳百世的历史佳话。所以说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忠诚”两个字!
二孝,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种力量,感恩是一种责任,感恩是一种义务!诗经、尔雅中》说:“善事父母曰孝”。孟子也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意思就是说,要尽心赡养侍奉父母,尊敬爱护老人“顺”,就是要顺从,依老人的意愿行事,主要指在养老方式、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方面,也可以说,“顺”是“孝”的具体体现。子女是父母生养,从出生开始,喂养抚育,洗浆补丁,生病时不眠不休的照料,若是难治之病,情愿舍命换儿安;稍长,教给基本生活能力,供给读书,关心其成长,永不停歇。父母对子女付出的爱,是一生一世,可谓:亲情无价,骨肉情深。而为子女者,在父母面前,永远是负着债的。子女对父母尽孝道,是一种基本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础。孝是天经地义的人类本性。孝的真谛是:“报本思源、尊重生命、图谋发展”。
父母生前应做到:“尊重关爱,顺从意愿,不亏吃住,衣洁保暖,病有所医”。让父母“活得自尊”、“活得健康”、“活得愉快”、“活得有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父母的过错,应柔和、细声进行劝谏,耐心温和地指出,决不能对父母进行粗暴的训斥和指责,更不能恶意的讥讽。俗话说得好:“君子立身,孝字为本。”如果你想在社会立身,就必须懂得“孝”。“孝”的上半部分是“老”字,下半部分是“子”字。总体来说就是一个老人把自己的拐杖扔了,而自己的孩子能马上跑过来扶住老人,这就是最基本的“孝”。
-我是一个时刻受到父母疼爱的孩子。今天听老师这么一说,我就大有感触。从现在起,我一定要尊敬父母,好好读书,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减轻父母的负担。长大后能学有所成,报效父母,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孝子”。
可我们为什么要对父母孝顺呢?因为父母养育我们非常的辛苦,有时为了我们可以不顾自身的安危。因为有古字为记,更因为百善孝为先、一百种善良中孝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因为与父母吵架,结果离家出走了。他走在大街上,这时有人问他:“小朋友,你怎么了?那个孩子回答:“我因为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了。”“那你饿吗?”好心人问到。“饿”,孩子有气无力地回答道。好心的市民二话不说,跑去旁边的小店买了一碗馄饨给他吃。“谢谢。谢谢!”那孩子连身说道。“我只是给了你一碗馄饨,而你的父母却给了你那么多,你应该谢谢他们啊!”好心的市民说道。“哦,原来是这样啊!”孩子说完就飞快地往家里跑去了。孩子回到家对父母说了很多感恩的话,从此发奋读书,成了一个杰出的人物。想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当代的大诗人——艾青。
“孝”,在古代和现代都让人很感动。一个人如果做不到孝顺自己的父母,那么就算他再有才华也没用!
三仁,仁的思想可谓是孔家思想的核心,贯穿论语始终,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的弟子曾问孔子何为仁,孔曰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志士仁人,没有为了生而损害仁的,都是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成全仁,即杀己身以成大仁。仁,是仁德、仁爱,与正义差不多意思。
子曰:仁者,爱人也。所以简单来讲,仁就是爱人,真心爱人。从《论语》及孔子的言行,孔子的仁是有丰富的内涵的,概括来说,有四种意识: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及人和意识。所以说宽厚待人待物,利人利己。
孔孟之道是中国文化圈传承数千年经久不衰的学说,所有想要在儒家正统王朝中乘风破浪、济世修怀的读书人,无不将之奉为圭臬。关于儒学,小解印象里最深的一句话来自一部电视剧,名字好像是《四大才子》,里面文征明的口头禅就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当时年幼,不知这句话的含义,只觉得很文艺(能和百家学派扯上关系的都文艺),于是心里一直铭记着仁与义直到现在。其实不只是明朝,自从文天祥血书此句之后,这句话便成了士人自我修养的座右铭。那么为何它的分量有这么重,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小解依次为大家解读。虽然在和平年代并不提倡这种做法,但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环境来看,杀身成仁是一个人履行正义的标准,为了维护正义的事业而宁肯舍弃生命,顿时有了一种大爱无疆的认同感。二、孟曰取义出自于《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四礼,礼是什么?或曰礼是一种道德伦理规范,或曰典章制度,或曰自然法,或曰宗教,或曰民仪,……其实,正如有学者说的,礼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礼就是礼。确实,礼是一个很复杂的文化现象,它包含了很多社会生活内容,又不完全是其中的某一种。
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五智,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
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
到了汉代,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确立,智位列其中。
六信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今天我们社会在进步,科技更发达,请不要忘记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的根基所在。小编在此希望大家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