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也谈荀子“化性起伪”说对市场经济伦理建设的启示
日前,读牟钟鉴先生的新书《荀学新论》,颇有些感想。研究荀学者多,但先生新论,却是“苦读《荀子》三十二篇,为了正本清源,便手抄全书,一边抄读一边解注,反复数遍,务求准确理解和读出新意”的心血之作。
“准”在何处,“新”有何意?仅以书中“人性趋恶论”为例。对荀子的“化性起伪”说解析之“准”,可以“新”到由此发端,对当前的市场经济伦理建设,都有启示。
牟先生指出,通常被人们解读为与荀子对立的孟子的性善论,准确地说其实也是“人性趋善论”。孟子把人性“四端”称为“良知”,但毕竟只是“端”,是萌芽,需要通过教育和修身加以扩充。但孟子讲的良知是人的道德属性。问题是,人怎么与生俱来就有这个“端”,这个道德属性,讲不清楚。倒是后来阳明心学强调“致良知”,多了一个“致”字。“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行,达到;二是依据,标准。王阳明说,“一语之下,洞见全体,真是痛快,不觉手舞足蹈”。“某与此良知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着得知容易,把做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处,负此之尔。”其实,准确地理解荀学的“化性起伪”说,早就“一口说尽”,透彻痛快了。
在荀子看来,人性是与生俱来、自然而成的人的动物性、生物性,无所谓善恶,但可以趋善也可以趋恶,此其一,关键是“趋”。“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者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此其二。这里的“伪”,不是现在字面意义上的真假之“伪”,而是象形文字直接表意的“人”与“为”之“伪”。“伪者,文理隆盛也”,人之为之也,此说与孟子强调后天的道德教化、王阳明强调“致良知”的“致”,其实是相通的。不过荀子说得更为简明通透。
荀子的“化性起伪”说,当然还只是一个朴素的萌芽,但立足点、出发点是“准”的,由此发端,对建设市场经济伦理可以有诸多启示。
启示一,如牟先生言,荀子的“人性趋恶论”是孟子的“人性趋善论”的补充和深化。无论“性善”还是“性恶”,关键不在“性”本身的善恶(性本身也无善恶),而在如何“趋”善抑恶。要点在“趋”而非“性”。我不能否认市场经济的起点。每一个经济的个体,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是资本的本质;每一个真实的个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自私的本性。这两个起点是市场经济的动力,正是这两个最大化,进入市场经济运作,演出了一部剧烈竞争、效率至上的交响曲,从整体上形成推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形成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秩序。但任这两个最大化自然“趋”向的“无限度”追求,又必然导致互相欺诈、物欲横流,市场经济的秩序就无法维持下去。简单地说,一味节制甚至禁止人的欲望,就没有市场经济。不适当和有效地节制资本而任其野蛮增长,不适当和有效节制人的欲望,而搞得物欲横流,也搞不好市场经济。所以,由荀子的“人性趋恶论”发端,其实可以引出今天迫切需要的大道理、大学问。
启示二,市场经济的伦理建设中“化性起伪”,要把握好底线和边界。在市场经济中,手持利益这把“双刃剑”,身处社会这个共同体,就需要坚守底线、明晰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经过了个人利益的觉醒、市场经济的洗礼,如何把欲望冲动与道德追求、把物质富有与精神高尚结合起来,把握好这个底线和边界,关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败。
启示三,回头来准确解析荀子的“化性起伪”说,就有新意了。正如牟先生所说,“荀子讲性恶和化性起伪,一不是指斥欲利本身为恶,二是主张化性而非禁欲”,“荀子不是禁欲主义者,而是养欲主义者,不把礼与欲对立起来,能看到两者的辩证关系,首次提出以礼养欲,比之节欲更具有柔性”。市场经济的伦理建设,如何“化性起伪”?不能靠宗教信仰,必须有理想信念。“不把礼与欲对立起来”,既要坚持铁腕反腐的刚性,也要生出“以礼养欲”的柔性。要使道德成为市场经济的正能量,做到“文理隆盛”,则自然风清气正。
启示四,市场伦理建设,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是在当今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经济体量扩增最快、国民财富总量增长最快的国家,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执政党,如何防止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对党员干部的诱惑、对党的肌体的腐蚀,更是我们党必须直面且必须消解的重大难题,是一场新的大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我们也不能停止思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如何保持生机活力、如何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如何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既“很想干,很愿干,很能干”,又“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广大党员干部如何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我们在理论上要有更为透彻的思考,在实践中要有更为科学的探索。
(叶小文,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