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茶品诗词酒话人之(一)
茶,只有闲暇的时光可以品,我的诗词也只有在闲暇的时光“品”,品其深长之意“味”;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说文》。就,凑近,靠近都意思。话,说谈。话,言也。——《尔雅·释诂》,我也就是从“品”诗词之意中来谈谈作者所“就”的人性……
白马篇/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名编一作:名在)
曹植这首诗的题目是《白马篇》,那么篇”是什么?“篇”,形声。从竹,扁声。本义:竹简。古代文章写在竹简上,为保持前后完整,用绳子或皮条编集在一起,简冊
称为“篇”。也就是说作者的这首诗是特意为“白马”而写。今天的我们都喜欢用“黑马”来比喻那些横空出道的不寻常之人,那么曹植这首诗中的“白马”是不是也是用来比喻人的呢?我赏读之后,可以很肯定地说,是的。他不仅仅是用来比喻人,而且是用来比喻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是谁?作者是为何要为她写诗篇呢?我们不防先从“品”读诗题着手。
“白马”,“白”,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太阳之明为白。《荀子·荣辱》中有“目辨白黑美恶。”由此可以推断作者是以“白”为美以“白”为荣,以“黑”为“恶”以黑为辱,对于“美”,必然给予赞颂,所以作者意在赞颂。他为何不赞颂“牛”“羊”“狗”其他动物,偏偏要赞颂“马”?“马”,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古时的“马”亦是“码”的古字。古代用以计算的筹码。近世也用以计数。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的《礼记投壶》中有“为胜者立马”之说。那么作者这里所赞颂的“马”究竟是可“驮”可“挽”可“乘”之马还是计算胜败之“筹码”的“马”,那么我们还是从诗句解析中去寻找答案吧。
第一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白马”,这里都白马代指人。
“饰”,形声。从巾,从人,食声。人佩巾有装饰作用。本义:刷拭。
远而有光者,饰也。——《大戴礼记·劝学》
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史记·滑稽列传》
注:子嫁反。――《仪礼·丧服》。虞注:“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士庶曰适人。”
“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埋不生衣,百錬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于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说文》
“羁”,笼头,引申义是束缚,拘束,也指古代女孩留在头顶像马笼头的发型。
“连”,会意。从辵(chuò),从车。本义:人拉的。连接。古时也指姻亲关系。
[吕嘉]及苍梧(地名)秦王有连。——《史记·南越列传》。
“翩”,形声。从羽,扁声。本义:疾飞的样子,形容轻快地旋转舞动的样子。“扁”,会意。从户,从册。本义:在门户上题字。“册”,帝王赐封爵位、称号等:~封。
“西北”,方位词。西和北之间的方向。
“驰”,形声。从马,也声。本义:车马疾行。
驰,大驱也。——《说文》,“驱”,驱是形声字,左右结构,马为形、区为声。驱的本意为使马奔驰,引申为驱逐、驱赶,又引申为狂奔、快跑、飞奔。此外还有强行、逼迫之意,如驱使、驱遣
又驱使。
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汉·孔融《论盛孝章书》
这一句的意思这位被比喻为“马”的女子用贵重的黄金装饰的马笼头的发型,在日光上照下射下看起来荣耀无比。她的荣耀就是受到帝王的“羽翼”之册封以姻亲的关系让西北之地很快地受驱使。有如此荣耀的这位女子是谁?她肩负的姻亲荣耀究竟是采取什么方式是让西北之地受到驱使。
第二句“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借”,形声。从人,昔声。本义:借,借进,借出。
“借,”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利用别人去害人。
“问”,问,讯也。——《说文》。
时聘曰问。——《周礼·大宗伯》。
“问”,指天子有事时,诸侯派遣使臣来聘问。《周礼·春官·大宗伯》:“时聘曰问,殷曰视。”《周礼·秋官·大行人》:“时聘以结诸侯之好,殷以除邦国之慝。”郑玄注:“时聘者,亦无常期。天子有事,诸侯使大夫来聘。”
小聘曰问。——《仪礼·聘礼》
“小聘”,谓诸侯每年派大夫聘问于天子。
《礼记·王制》:“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郑玄注:“比年,每岁也。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自行。”
问人于他邦。——《论语》。
注:“聘”,旧时称订婚、迎娶之礼。聘则为妻。——《礼记·内则》。又如:聘定(犹婚约)。通“娉”。女子订婚或出嫁。声伯之母不聘。——《左传·成公十一年》
“谁”,《说文解字》载:谁,何也。从言隹声。示隹切。《五音集韵》:是为切;《玉篇》是推切。依历史语音系统推导,则正音当为“shuéi”,简写作“shuí”。因发音不易,方音中介音容易丢失,又多转变为“shéi”,反向影响,定音从俗,故字典中两者皆收,今字典多以shéi又shuí为主。“shuí”为读音,多见于庄重场合和极富感情的诗朗诵中;“shéi”为语音,较生活化,多见于影视剧节目和日常生活中。虚指,表示不知道的人或无须说出姓名和说不出姓名的人。
“家”,家,居也。从宀,豭省声。——《说文》。
“子”,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
“幽”,幽,隐也。——《说文》。段注:“幽,从山,
俜,使也。——《说文》。
“并”,会意。《说文》:“从二立。”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形。本义:并行,并列。
“儿”,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也用于长辈对幼辈的称呼或者父母对儿子的称呼。亦用作轻蔑之称。
这一句的意思是借用谁家的女子聘为出嫁,以遮蔽的手法合并“游侠儿”。“谁家子“,不知道她是谁家女子。“游侠儿”,是对西北之地游牧民族的轻蔑的称呼,也是曹植有意识地抬高大汉族的地位。
第三句“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少小”,年幼;年青。
“去”,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委而去之。——《孟子·公孙丑下》
“委”,会意。从女,从禾。“女”表顺随,“禾”表委曲。
“乡”,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说文》
“邑”,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城市,都城,旧指县,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
“扬声”,传播名声。
汉孔融《论盛孝章书》:“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
“垂”,形声。从土,(chuí)声。本义:边疆。通“陲”。边疆;边境
这一句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被委派“对食”与诸侯之封地,名声远播沙漠之边境。这一句中的“乡”与第二句中“幽并游侠儿”中“幽”相互相应,“沙漠”与“西北”,相互相应。
第四句“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宿”,形声。据甲骨文,象人睡在室内席子上。本义:住宿;过夜。
“昔”,通“夕”。夜晚
通昔不寐矣。——《庄子·天运》
昔,夜也。——《广雅》
“秉”,会意。从又,从禾,表示以手持禾。“又”篆体象一只手。本义:禾把,禾束)
“良弓”,意思是好弓;强弓,也指擅长制弓的人,出自于《墨子·亲士》这本书。
“楛矢”,读hùshǐ,是汉语词汇,出自《国语·鲁语下》,解释为:用楛木做杆的箭。
《国语·鲁语下》:“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楛曰:‘肃慎氏之贡矢’。”后因以“楛矢之贡”泛指东北藩属的贡物。
“何”,形声。从人,可声。金文,象人负担之形。本义:负荷。后作“荷”。
“参差”,长短高低不同;不一致;矛盾。
《庄子·水》:“无一而行,与道参差。”唐刘知几《史通·申左》:“夫以一家之言,一人之説,而参差相背,前后不同,斯又不足观也。”
这一句的意思是睡在夜晚室内把持着强弓,负荷着长短不一的楛矢箭作为朝贡。这一句的“宿”与上文“幽并”相呼相应。“何”与上文的“驰”相呼相应。那么“宿昔秉良弓”与“楛矢何参差”是如何体现的?
第五句“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控”,形声。从手,空声。本义:开弓,控,引也。——《说文》
“破”,形声。从石,皮声。本义:石头开裂;破碎,碎裂
“左”,会意。甲骨文字形,象手的象形。本义:辅佐,从旁帮助。后作“佐”。
“的”,形声。本作“旳”,从日,勺声。本义:鲜明、明亮的样子。这里指箭靶的中心目标。
“右”,会意。从口,从又(手)。口手并用帮助别人。本义:右助。见《说文》。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佑”。
“发”,形声。本义:放箭。
發,射发也。——《说文》
“摧”,形声。从手,崔声。本义:折断。
挫败,折锐摧矜。——《楚辞》。
“月支”,.古族名。秦汉之际游牧于敦煌、祁连间,后遭匈奴攻击。
这一句的意思是控制着弓弦破坏了“左”边辅助者之箭所对准的箭靶中心目标,却让右边辅助者之箭发出摧毁了月支族。这里的“左右”就是如同我们今人所言的左臂右膀,或者有助于鸟儿飞翔的左翼与右翼。亦相同于法国革命时期的“左派”与“右派”,”左派”,坐在会议的左侧思想激进的人士,“右派”是指坐在议会右侧,拥护君主制与贵族特权的人士。这里的“控弦”是上文“秉良弓”深一层体现。而这一“左”一“右”矛盾正是“楛矢”“参差”的深一层体现。符荷将“控弦”之人却正是将这一“破”一“发”的“楛矢”之长短作为贡品奉献于皇帝。那么这“控弦”“负荷”之人是如何做到?
第六句“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仰”,会意兼形声。从人,从卬,卬亦声。卬,小篆字形。一个人站着,一个人跪着,跪者抬头看站者,为抬头仰望的“仰”的本字。后借为“我”,遂加“人”作“仰”。“卬”“仰”古今字。本义:抬头,脸向上。
“接”,形声。从手,妾声。本义:两手交叉。交合;会合。“妾”,会意。从辛,从女。甲骨文字形上面是“ň”(qiān)字,即古代刑刀,表示有罪,受刑。下面是“女”字。合而表示有罪的女子。本义:女奴。
“飞”,象形。小篆字形,下面象展开的双翼,上面象鸟首。本义:鸟飞
“猱”,兽名。猿属。身体便捷,善攀援。又名“狨”或“猕猴”。
“俯”,会意。从页,表示与头有关,从逃省。取低头逃跑意。现在简化为“从人府声”的形声字。
古代上对下行动的敬辞。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散”,sàn,由聚集而分离。
“马”,这里指战马。
“蹄”,形声。字从足,从帝,帝亦声。“帝”意为“原初的”、“原本的”。“足”与“帝”联合起来表示“原本的脚”。本义:(马的)天足。野马的脚。引申义:牛、马、猪、羊等有蹄类哺乳动物足趾前部的典型角质覆盖物,以将趾的末端几乎全部包裹住,又指有角质保护物的脚。说明:野马的脚是原生的脚,家马的脚会被钉上一个人工制作的铁掌。未安装铁掌的马脚就称为“天足”,即“蹄”。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跪着女子仰头向上以受刑的技能侍奉带着飞鸟像“猱”一样的野兽。以上级对下级的敬辞驱散团聚在一起的战马之蹄。她何以有如此能耐?
第七句“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狡”,形声。从犬,从交,交亦声。“交”意为“相交”、“相错”。“犬”与“交”联合起来表示“两犬错身相斗”。本义:斗犬比赛的优胜者。优胜犬。
狡,少狗也。匈奴地有狡犬,巨口而黑身。――《说文》。
“捷”,形声。从手,疌(jié)声。本义:战利品。
“过”,形声。从辵(chuò),表示与行走有关,咼(guā)声。本义:走过,经过。
“猿猴”,猿猴属最古老的灵长类,可以上溯到万年前的古新世。这种动物与其说是像猴,不如说更像松鼠。这是一种爱在地上乱窜,专门以昆虫为食的胆小哺乳动物。猿猴的两眼向前,均在同一平面上。前肢类似于人的手,可以抓握物体,极善于攀缘。
“勇”,(本作勈,或作恿。形声。从力,甬(yǒng)声。从力,与力气有关。本义:果敢,胆大。
勇,从甬从力。力及所至,生命勃发甬甬然也。勇者,气也。气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乃至焉。故古文勇从心,恿。“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成其为勇。《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又《阳货》:“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剽”,形声。从力,票声。本义:抢劫。
“若”,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豹”,形声。从豸,勺声。“豸”(zhì),象形字,本指长脊的野兽。本义:豹子
“螭”,形声。从虫,离声。本义: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古代建筑或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
这一句的意思是匈奴犬两者相斗胜利者通过了“猿猴”,胜利者之所以能通过“猿猴”,那是因为女子的顺从抢劫了如豹子般无角之龙生命勃发之气力。这里的“狡”即上文的“左”“右”,“猿猴”即上文中的“猱”,也就是此句中的“豹螭”。那么“狡捷“之“捷”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第八句“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边城”,边界之城镇。
“多”,多次。
“警”,会意。从言,从敬,敬亦声。本义:戒敕。
警,戒也。——《说文》
“急”,形声。小篆字形,从心,及声。本义:狭窄
“虏”形声。从力,从毌(guàn),虍(hū)声。“毌”即“贯”字,是穿钱用的绳索。这里表示用绳索拘捕的意思。本义:俘获。
虏,获也。——《说文》
“骑”,(形声。从马,奇声。本义:跨马。
骑,跨马也。——《说文》
“数”,形声。从攴(pū),娄声。本义:点数;计算。
數,计也。——《说文》
“虏骑”,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
“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或由于自然力的作用从一地移向另一地。
这一句得意思是边界的城镇多次发生警急战况,这里的警急战况就是”虏骑(被俘获者)”一次又一次的迁移给边城带来都威胁。“虏骑”,对作者来说在写这篇诗时战争已经胜利了,对于这些一次又又迁移给边城造成威胁的骑兵,在战争结束后自然成为俘虏,故而称他们为“虏骑”。边界遭到威胁,结果会如何呢?
第九句“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在汉代的简册制度中,“官文书所用简长2尺,称之为‘檄’。”这里的“尺”是汉尺,相等于23.5厘米。“檄”多在上下级、平级之间互相通用。而传递军情一般都写在“檄”上,如果在其上插雉羽,则表示万分危急,欲其急行如飞,称之为“羽书”或“羽檄”。
“厉马”,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厉:通“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
“登”,由下而上。进献。
农乃登黍。——《吕氏春秋》
又如:登隆(进上隆贵的);登仪(进献礼物);登闲(进入马厩);登荐(进献)
农乃登黍。——《吕氏春秋》
又如:登隆(进上隆贵的);登仪(进献礼物);登闲(进入马厩);登荐(进献)。
“高”,由下向上的距离。
“堤”,堤是一个汉字,拼音是dī,本意是指在河流中拦腰堆筑的土坝,用于截流蓄水,引申义是任何围水的土坝。
这一句的意思是紧急的军事文书从北方传来,喂饱准备战斗战马作为下方向上方进献的隆贵之礼物已经筑成拦截的堤坝。这一句“羽檄”不仅与第一句“连翩”之“翩”之“羽”前后照应,也与上句的“警急”前后呼应,“登”正是“剽”的成果。然而上文中“多警急”,“数迁移”,表明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
第十句“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长”,长期。
驱”,驱使,
“蹈”,形声。从足,舀(yǎo)声。本义:踩,踏(往往有冒险的意味)。
蹈,践也。——《说文》,“践”,履行。
“匈奴”,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左”,.方位词。面向南时靠东的一边(跟“右”相对)。“左顾”,向左方看。屈驾。.犹斜视,怒视。
“凌”,“凌”假借为“夌”。侵犯。凌驾,压倒。
“鲜卑”,中国少数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
这一句的意思是长期驱使匈奴履行践踏之约,践踏谁呢?那就是向左凌驾或者压倒后起的鲜卑族。这一句的“驱”与第一句中的“驰”前呼后应。究竟是如何做到长期驱使匈奴压倒鲜卑的?
第十一句“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弃”,捐也。——《说文》
“弃身”,舍身。
“安”,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可”,〔可汗〕简称汗。古代鲜卑、突厥(jué)、回纥(hé)、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汗(hán)。
这一句的意思就将自己的身体抛掷于刀锋之刃,将自己的性命安置与可汗怀抱。
第十二句“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且”,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尚且”、“况且”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何”,形声。从人,可声。金文,象人负担之形。本义:负荷)同本义。后作“荷”
“言”,誓言;盟辞;约言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郑玄注:“言,谓会同盟要之辞。”
“子”,古代指儿女。这里指上文的“游侠儿”。
“与”,赐予。
这一句意思是为此连生养之父母都尚且不顾,负荷着盟约中“子”赐予的妻子之位。这一句中“言”与前文中“问(聘)”相互相应。
第十三句“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名编一作名在)
“编”,形声。从糸(mì),扁声。本义:顺次排列,编结在一起。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
“藉”,释义为书册。
“不得”,不能;不可。
“中顾”,内心顾念。
“私”,秘密的;不公开的。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这一句意思是应当将其名字编写入壮士的书册,不能将此当做不能公开秘密。根据整首诗及句意分析,这一句应当是“名编”而不是“又一作的名在”,因为“编”,是尚未记载穿连在一起成为书册,而“在”是已经记载在册。如果已经记录在册,何以会有“中顾私”?
第十四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名编一作:名在)
“捐躯”,为国家为正义而死。
“赴”,(形声。从走,卜声。从“走”的字、多与“跑”、“走”有关。本义:奔向,奔赴。多指奔向危险的地方。
“国难”,是指国家已经到了危机存亡的时刻,如遇到外国侵略、特大自然灾害等。语出《礼记·月令》:“命国难,九门磔攘,以毕春气。”
“视”,会意兼形声。字从见,从示,示亦声。“示”指“列祖列宗”、“宗庙里的祖先牌位”。“见”意为“放大眼睛”。“示”与“见”联合起来表示“环顾祖先牌位”、“遍瞧祖先牌位”。本义:在宗庙里朝见列祖列宗。引申义:依次地看。一步一步地看。再引申义:察看。
“死”,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忽”,形声。从心,勿声。本义:不重视;忽略。
“如”,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如,从随也。——《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
“归”,会意。从止,从婦省。本义:女子出嫁;返回,回来。
归,返也。——《广雅》
这一句的意思是为国家的危难捐躯,朝见列祖列宗的牌位忘记了遵从女从口之“归”。“归”,一是出嫁,她是自己请命“赴国难”而去,这里的“如”不仅与前文“幽并游侠儿”的“幽”相呼应,而且也是上一句“中顾私”的症结所在。二是返回,列祖列宗牌位中没有“她”,所以作者才要为“她”做“篇”,将“她”“编”入“壮士籍”。
曹植这首诗,虽然无须道出主人公的名字,但从整首诗的诗意,完全可以推断他是为国家做出贡献牺牲自我的和亲女子而作,而这位和亲女子便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我这样推断的依据有以下几点:其一从“借问谁家子”可知,这位和亲女子断无皇室血统,而王昭君出生于平民之家。其二,“名扬沙漠垂”,王昭君死后北地草皆白,而昭君之陵而独青,故昭君之陵墓以“青冢”而闻名遐迩。其三,诗中“控弦”之“弦”,不仅指战争中的弓箭之“弦”,也暗寓王昭君擅弹琵琶之“弦”。其四,诗中的“父母且不顾”之意出自王昭君的《怨词》中“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其五,“视死忽如归”中的“忽如归”中可知,王昭君出塞是自己请命而去;她在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又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直至亡故也没能返回故乡,可见朝廷对她“请嫁”与“请归”毫不重视,也可以说对她“幽并游侠儿”之“捐躯赴国难”毫不重视。
赏读古人之诗词,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每一个“字”的作用都是潜心有意的,这就宛如我们今人小说的古诗情节一样,即便是看起来是很随意的巧合,那也无一不是精心特意而为之。倘若我们不能正确地理解这些古诗词,那么在创作古诗词时又如何能将其拿来为己所用?!
我要为大家赏析的是李白所作《白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