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殷权《论语》讲义(原创)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说:“不必担忧别人不知自己,应担忧自己不知别人。”患:担忧。不己知:这是“不知己”的倒装句。知:知道,了解。讲义:一、此章是《论语.学而第一》篇的最后一章,“学而第一”讲的都是“为学”之事,这一章同样不例外,是孔子教人“端正学习目的”、“贵以知人”之意,他就学者的“患心”点拨于人。二、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忧别人不知自己。其有以下要点:1、学习的目的在于:学求在己,不求人知。《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里的“为”是动词,“修为”的意思。学者学习先王之道,目的是为了修为自己,不是为了拿来匡正别人的,更不是用来卖弄显摆的。这个目的必须明确,学习《论语》也要首先明白这个道理,否则,学习的方向就偏离了,其所学也会偏离。《荀子.劝学》篇曰:“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古代的邦交敬献的礼物,用来送人的)。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告二谓之囋(zá,多话,话多)。傲,非也(是不对的);囋,非也;君子如响矣。”响,就是敲东西发出的声响。君子如响,是说君子像响声回应一样,你不敲,我不响;你什么时候敲,我什么时候响;你敲多轻多重,我就响得多轻多重。指君子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但从不主动卖弄,别人主动来问我,我才说,别人不问我就不说。把学习的目的弄清楚了,弄正了,患从何来?故,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2、自己有被人知的资本,别人自然会知道你,即如“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要担忧没有职位,要担忧自己凭什么能立在这个职位上)。这都是孔子教我们“知本之学”,就像前面章节所讲的比喻:孔子教我们“种地”时,从不谈产量,只谈犁地、浇园、除草、施肥,但是产量就在其中,水到渠成。曾国藩读《论语》就读懂了孔夫子的用心,所以他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曾国藩只问耕耘,可是,他的收获小吗?《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只要有德,一定不会孤单,必然会被人看见,必然会被人仰慕,必然会被人学习和追随。“风行草偃”呀。(风行草偃:成语,风一吹草就倒下。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个道理似乎一听就懂,但是他很微妙,需要细心揣摩。就是说只管学习,只管修为自己,别的什么都不要想,这就对了。忽有一丝一毫的想要结果,那就跑偏了,学术就不纯了,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也是为什么古人反复教导弟子要“谨始”的原因,只有“谨始”才能“慎终”,故曰“谨始慎终”。凡是想要结果的学习,都是功利性的学习。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这样产生的。其所谓的学问不少,但都用到自私自利上去了,其失之千里矣。三、患不知人也:应担忧自己不知别人。其有如下要点:1、先从大处说:知人、识人是领导者的首务和基本功。我不知人、识人,或有贤者,我不能与之亲近;或有不贤者,偏自以为可信。心体不明,邪正不辨,这对于领导人来说足以为患。知人之明,自古帝王皆以为难。有正直之人,有邪曲之人,又有似贤非贤、似忠非忠之人。倘若不谨慎辨别和选择,势必是非颠倒,动静皆错。《论语》首篇末章讲“患不知人也”,《论语》末篇末章讲“不知言,无以知人”。首尾呼应,都讲“知人”、“识人”。学者所学,皆是“修齐治平”之学,是“大人之学”,故,知人、识人是领导者的首务和基本功。2、再从小处说:我知人,人自知我。我了解别人,别人会不了解我吗?我理解别人,别人会不理解我吗?人人皆知此理,但一般人多好名利,不肯务实,只求人知,不求知人。乃是被“利”所蒙蔽。学者可以运用“恕”道来加深理解,就是说反身自问一下:如果有一人非常了解、非常理解我们自己,我们会不了解、不理解他吗?如果有人非常理解和宽容我们自己,我们会不理解、不宽容他吗?我们恐怕会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等。诸君,应该明白“我知人,人自知我”了吧。所以,重点在于“患不知人也”。这个道理又是一听即懂,但是必须继续深究之。拿“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来说,人人都相信这句话,我也相信绝大多数也确是这样的人。可是仔细想想,人人皆能“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可是人人又都在这里设定一个先决条件——“人敬我一尺”。人敬我一尺,我就会敬人一丈,人若不敬我这一尺,我就不会敬他一丈。诸君,看明白了吧?结果就是“你也不敬我,我也不敬你”。既然知道人人都是“知恩图报”之人,为何不先去“施恩”呢?真正想得明白的君子,他会先敬人一尺,一尺,一尺,然后,他便不自知地收获了一丈,一丈,一丈。凡不能如此者,都是没把道理想明白。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倒是先敬人一尺了,随后没有看到一丈的回报,也就不再敬人了。或者在未敬人之先,就怕收获不了一丈,所以他也懒得去敬人了。这属于功利性的办好事。功利性的行善不叫善,因为是要拿来交换的;功利性的布德不叫德,因为是要拿来交换的。这都是“信道不笃”的表现。口头上相信这个道理,做的时候又表示怀疑,或迟迟不肯行动,实际上还是对此道理有所怀疑,不相信而已。学者当深深玩味之,揣摩之,明辨之,从而笃行之。所以,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特别是做领导人的,要仔细玩味“士为知己者死”的含义。所以一般来说,要想别人了解我,我就先去了解别人;要想别人理解我,我就先去理解别人;要想别人宽容我,我就先去宽容别人;要想别人知道我有多好,我就先去了解别人有多好;要想别人知道我有多辛苦,我就先去了解别人有多辛苦;要想别人知道我有多善良,我就先去了解别人有多善良;......反之,我们多么了解别人的缺点错误,别人就有多么了解我们的缺点错误;我们眼里都是别人的不好,别人眼里也尽是我们的不好。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诸位学者一定要学会举一反三,再举一反三地去想,去对照,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把理论运用于实际,这才是“学而时习之”,才算不负孔夫子的一片苦心!(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