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孝顺应该大于生存吗儒家荀子霸气回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颜小二述哲文

什么才是孝顺?当“孝”与“生存”或者说“生命”只能取其一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颜小二很喜欢儒家先贤荀子的答案:“从义不从父”。

从荀子思想特色来分析“孝”,颜小二认为,“孝”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属于人伦之“礼”,于此,“孝”应该建立在“礼”上,而“仁义礼智”属“礼”的主要精神,失了“仁义礼智”中任何一样,“孝”便早已不是我们一直提倡的那个“孝”,而是“愚孝”。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回答一个问题:“孝顺是不是应该被我们放在大于生存的位置?”

颜小二的答案是“应该”,但是颜小二所谓的“孝”可不是普通意义上对父母长辈的“盲目顺从”,而是建立在儒家“推己及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之“仁义礼智”上的“孝”。

这种“孝”,不会不分黑白肆意随着父母长辈性子去盲目顺从,更多是牵引、引导、辅助父母长辈于正道上前行,属帮助父母长辈获得高质量生命的“孝”。这其中有我们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积淀,也有儒家文化的精神,值得深究。

1、“愚孝”不是真孝,是对自己的贬低和对长辈的捧杀

孝顺“父母”,许多时候和父母教育孩子一样,有共通的“道理”。

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过度的宠溺和顺从会彻底毁了这个孩子,这是一种“捧杀”。

而子女在父母老了以后,服侍照顾父母时的盲目顺从,同样也是一种“捧杀。

作为子女,孝顺父母的方式绝对不是他们想要什么就给什么。

有时候,一个人真正需要什么,并不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就更加清晰的。相反,长久的岁月让一些不好的习惯和嗜好成为习惯,而人也会越来越固执于此。这种时候,对于不利于父母身心健康的习惯和嗜好,作为子女,若是真孝,即便背负压力,也得负重前行般去阻止。

关于孝,《荀子》一书中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子路见到一个人为了奉养双亲,早出晚归、辛勤劳作,手脚都磨出泡了,但是却没有孝子的美名,心生奇怪,便问孔子原因。

孔子猜测说:“他可能是奉养双亲时并不尊重他们,说话也不谦逊,而且并不给父母好脸色,才会导致没有‘孝子’美名。毕竟古代有人说,供我吃穿用度,但若不尊重我,我宁愿不要你供养。”

于此,我们不难从荀子讲的这个故事中明白,真正的孝顺,不是父母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有由内而外的“恭敬”与“尊重”。而真正的“尊重”也绝对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和颜悦色”,而是谦逊、温和之下“润物无声”的善意诱导,这是一门学问,也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功课。

2、荀子之孝:从义不从父

关于“孝”,颜小二最欣赏荀子的看法,他说: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文大行也。

这里面传达了荀子的一个观点:

先成为一个“人”,再来谈及“人”之上的“孝”。一个真正的人,当在懂得“自重”后,学会“尊重他人”。

即一个真正的孝子,必定是自我尊重的存在,他不会随意贬低自己、毁伤自己的身体、不尊重自己,更不会让自己的奉献与牺牲变成他人沉重的“负担”。

其次,一个真正的孝子,一定属懂得尊重“父母长辈的人格”的存在。孝子一切行为的初衷,一定是从父母身心愉悦出发的,如果父母有做出违背道义行为的趋势,这个时候的“顺应”不是“孝”,而是“捧杀”,而此时的真孝子,往往会“劝谏”。

3、生命与孝二选一时该怎么办?选择“孝”,恰恰是珍惜生命的体现

那么“生命与孝”二选一的时候,该怎么办?

选择“孝”!

为什么?

首先,因为把握真正“孝”的人,懂得自我尊重,他们不会随意毁伤自己;其次,真正懂得“孝”的人,会以劝谏等形式阻止父母做“错事”,于此,不会存在无谓的牺牲;再则,没有任何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父母会愿意牺牲自己子女的生命。

所以,从这种逻辑来看,选择“孝”,恰恰是我们珍惜生命的体现之一,大家可细细体味一下。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各类文化,如影视、文学作品、历史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