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注:方勇李波
出版:中华书局
性恶
一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故枸木必将待櫽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译文:人的本性是恶的,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现在人的本性,生下来就有喜好利益之心,顺着这种本性,所以争夺就会产生而谦让就没有了;生下来就有嫉妒憎恨之心,顺着这种本性,所以残杀陷害的行为就会产生,而忠诚讲信的美德就没有了;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欲望,又爱好音乐、美色,顺着这种本性,所以淫乱就产生而礼法就消失了。所以放纵人的本性,顺从人的感情,就一定产生争夺,出现违背等级名分、扰乱事理的事情而导致暴乱。所以必定要有老师、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从谦让出发,行为合乎礼法,从而使社会安定。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行为是人为的。所以弯曲的木头一定要依靠矫木工具进行蒸烤和矫正然后变直,不锋利的金属一定要依靠磨砺然后锋利。现在人的本性是恶的,一定要依靠老师和法度然后才能端正,得到礼义然后才能治理。现在的人们没有老师和法度就会偏邪阴险而不端正,没有礼义就会悖理混乱而不能治理。古代的圣王认为人性本恶,认为人偏邪阴险而不端正,悖理混乱而不能治理,所以他们设立了礼义、制定了制度,用来整饬人们的情性而使之端正,用来教化人们的情性而加以引导,使他们的行为开始遵守秩序,合于正道。现在的人,得到老师和法度的教化,积累文化知识,遵循礼义的就是君子;放纵性情,任意胡作非为,违背礼义的就是小人。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恶的就明显了,得到善良行为是人为的。
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日,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将皆失丧其性故也。”曰:若是,则过矣。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丧而失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所谓性善者,不离其朴而美之,不离其资而利之也。使夫资朴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故曰目明而耳聪也。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译文:孟子说:“人们所以学习,是因为本性是善的。”回答说:这是不对的这是没有了解人的本性,没有明察人的本性与人为之间的区。凡是本性,是天然生成的,不能学习,不是人为做到的;礼义,是圣人制定的,人们学习就会,努力去做就能成功的。不能学习、不能人为做到而天然生成的就叫做本性,通过学习就会、通过人为努力就成功的就叫做人为。这是本性、人为之间的区别。现在人们的本性,
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译听。可以看得清离不开眼睛,可以听得清离不开耳朵,眼睛明亮而耳朵灵敏,是不能通过学习得到的就跟明显了。孟子说:“现在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都丧失了自己的本性所以变恶了。”回答是:如果这样说,就不对了。现在人的本性,生下来就脱离了它的质朴,脱离了它的资质,必定丧失本性。由此看来,那么人性本恶就明显了。所谓性善,是指不离开它的质朴而觉得美,不离开它的资质而觉得好。资质、质朴对于美,心意对于善良,就像可以看得清楚离不开眼睛,可以听得清楚离不开耳朵一样,所以说眼睛明亮而耳朵灵敏。现在人的本性,饿了就想吃饱,冷了就想暖个,累了就想休息,这是人的性情。现在的人如果饿了,看到长辈就不敢先吃,要有所谦让;累了不敢要求休息,要为长辈代劳。儿子谦让父亲,弟弟谦让兄长,儿子代替父亲,弟弟代替兄长,这两种行为,都是违反人的本性而背离性情的;然而这是孝子的原则,礼义的制度。所以顺着性情就不谦让了,谦让就背离性情了。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恶的就明显了,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斫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以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是性、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假之人有弟兄资财而分者,且顺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则兄弟相拂夺矣;且化礼义之文理,若是则让乎国人矣。故顺情性则兄弟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势,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生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然则生而已,则悖乱在己。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译文:有人问:“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么礼义是怎么产生的?”回答说:凡是礼义,是圣人人为制定出来的,不是本来就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所以制作陶器的人把黏土调和起来就制成陶器,那么陶器是由陶器工人人为制作的,并不是本来由人的本性产生的。所以工人砍削木材制成器具,然而器具是由工人人为加工而成的,并不是本来由人的本性产生的。圣人深思熟虑,学习人为的事理,设立礼义而制定法度,那么礼义法度,是圣人人为制定的,并不是本来由人的本性产生的。至于眼睛喜爱美色,耳朵喜爱音乐,嘴巴喜爱美味,内心喜爱私利,身体喜欢愉快安逸,这些都是产生于人的情性,受到感触就自然如此,不依靠人为就产生的。那些受到感触并不如此,必定要依靠努力而后才形成的,就叫做人为。这是本性和人为产生的情况,也是它们的不同特征。所以圣人改变人们恶的本性而有了后天的努力,就产生了礼义,礼义产生后就制定了法度。那么礼义和法度,是圣人制定的。所以圣人和众人相同,和众人没有不同的地方,就是先天的本性。和众人不同又超过众人的地方,是后天的行为。喜欢私利而想得到,这是人们的性情。假若弟兄二人分配财产,如果顺着性情,喜欢私利而想得到,那么兄弟二人就互相争夺了;如果受到礼义制度的教化,那么就会推让给对方了。所以顺着性情那么兄弟二人就争夺,受礼义教化就推让给别人。凡是人想做善事,就是因为本性是恶的。薄的希望厚,丑的希望美,窄的希望宽,穷的希望富,卑贱的希望高贵,如果本身没有的,一定向外寻求;所以富裕的就不想钱财,高贵的就不想权势,如果本身就有了,必定不向外寻求。由此看来,人想做善事,是因为本性是恶的。现在人的本性,本来没有礼义,所以努力学习而力术得到它;本性不知道礼义,所以认真思索而力术了解它。那么就本性而言,人们没有礼义,也不了解礼义。人们没有礼义就会混乱,不知道礼义就会背离正道。然而就本性而言,悖乱就在自身了。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就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孟子曰:“人之性善。”曰:是不然。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是善恶之分也已。今诚以人之性固正理平治邪?则有恶于圣王,恶用礼义矣哉!虽有圣王礼义,将曷加于正理平治也哉!今不然,人之性恶。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自慰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是圣王之治,而礼义之化也。今当试去君上之势,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人之相与也。若是,则夫强者害弱者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化之,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论者,贵有其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也。今孟子曰“人之性善”,无辨合符验,坐而言之,起而符验,张而不可施行,岂不过甚矣哉!故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故檃栝之生,为枸木也;绳墨之起,为不直也;立君上,明礼义,为性恶也。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直木不待檃栝而直者,其性直也;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者,以其性不直也。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译文: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的。”回答是:这种说法不对。凡是古往今来天下人所说的善,就是合乎法度、遵守秩序;所说的恶,就是偏邪阴险、悖道作乱。这是善和恶的分别。现在真认为人的本性本来就合乎法度、遵守秩序吗?那还用得着圣王、用得着礼义吗?即使有圣王礼义,又能在合乎法度、遵守秩序的本性上增加什么呢?现在并不是这样,因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古时圣人认为人性本恶,认为人性偏邪阴险恶不端正,悖道作乱而不能治理,所以为他们设立了君主的权势来统治他们,倡导礼义来教化他们,制定法度来统治他们,加重刑罚来禁止他们,使天下都能安定有序,行为善良。这是圣王的治理和礼义的教化。现在尝试去掉君主的权势,取消了礼义的教化,废除法度的治理,没有刑罚的禁止,站在一旁观看天下人的交往。如果这样,那么强者就会损害弱者而掠夺他们,人多的就会凌辱人少的而侵扰他们,天下人悖道作乱而各国相互灭亡就立而可待了。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恶的就明显了,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所以善于谈论古代事情的人一定要用现代作验证,善于讨论天的一定要用人作验证?凡是辩论,重要的能核对,能检验,所以坐着谈论,站起来可以布置,推广就可以施行。现在孟子说“人的本性是善的”,不能核对、不能检验,坐着谈论,站起来不可以布置,推广起来不能施行,难道不是大错特错吗?所以如果本性善就可去掉圣王,取消礼义了;本性恶就赞同圣王,推崇礼义了。所以矫木工具的产生,是因为有弯曲的木材;绳墨的产生,是因为有不直的木材;设立君主,倡导礼义,是因为人性恶。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恶的就明显了,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直木不依靠矫木工具就直,因为它的本性就是直的;弯木必定要依靠矫木工具的蒸烤和矫正然后才能直,因为它的本性就是不直的。现在人的本性是恶的,必定要依靠圣王的治理,礼义的教化,然后才开始遵守秩序,行为善良。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恶的就明显了,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