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枯萎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并起,原有的政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经周公旦发展完善的正统理念受到冲击,形形色色的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如雨后春笋般地寻找自己的政治市场。当时的形势,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局面。王道一枝独秀不复存在,百花竞放争宠。
大家应该都熟悉商君谒见秦王的故事。商鞅本名卫鞅,或公孙鞅,后来,秦孝公把於、商十五个城邑封给他,封号商君,后人才称他为商鞅。
据《史记》记载,魏惠王没有听从相国公叔痤临终前的劝告,既不肯重用卫鞅,也不屑于除掉卫鞅。秦国秦孝公广发求贤诏,卫鞅于是来到了秦国,在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引见下,秦孝公接见了名不见经传的卫鞅。第一次见面,秦孝公和卫鞅谈论治国之道,卫鞅大谈帝道,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转而很生气地对景监说,你怎么把这种不识时务的妄人介绍给我呢?第二次见面,卫鞅把王道解释得十分深入透彻,秦孝公还是听不进去。第三次见面,卫鞅畅谈治国之术,秦孝公听得入神,竟不自觉地把身体不断地向卫鞅凑过去,两人一连谈论了数日,秦孝公依然意犹未尽。
这一次,卫鞅不再谈帝道、王道,而是专门谈霸道,更确切地说是谈论“术”,治国的手段、方法,而不是理念、理想。秦孝公说,我要扬名天下,怎么可能采用帝王之道呢,那是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的努力才能实现的,我可等不起。
百花竞放
针对帝道、王道和霸道的不同政治主张,相应的就有不同的学说,各自观点不同。而且相对于周公和孔子的思想,这些“新”主张更有市场,而儒家正统传人孟子的主张,在荀子看来又是迂腐不切实际的。所以在《非十二子》一篇中,荀子首先对在社会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六家学说及其十二个代表人物进行了点名批判,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荀子采用的是先破后立的论述方法。显然荀子不会把它们比作鲜花,而是视为毒草,意欲铲除而后快。
文章开门见山,“假今之世,飾邪說,文姦言,以梟亂天下,矞宇嵬瑣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亂之所在者,有人矣。”荀子说,借助当下天下混乱的局面,粉饰歪理邪说,美化奸言乱语,带头扰乱天下百姓的思想,或大奸大恶,耸人听闻,或奸巧猥琐,卑鄙龌龊,这些言论充斥天下,使人惊诧,于是把老百姓的是非、治乱观念全搞乱了,老百姓不知道该怎么判断了,散布这些言论的人大有人在。
大有人在!那么是些什么人呢?下次开始,一一介绍。
杂草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