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海市徐汇区20192020学年高三4 [复制链接]

1#
小孩白癜风初期症状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80617/6337052.html

上海市徐汇区-学年高三4月双基诊断语文试题

一、句子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2)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3)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张养浩《________·潼关怀古》)

(4)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二章》)

(5)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6)“家住吴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自北宋词人的《苏幕遮·燎沉香》。

(7)《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梦境时,尤显时空变幻倏忽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9)王昌龄的边塞诗具有雄浑苍茫的意境,比如,《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又如,《从军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下列成语使用正确一项是()。

A.寒风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大家从睡梦中吹醒,让人不寒而栗。

B.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言献策。

C.昨天下午,千人团队游览了日月潭,领略了巧夺天工的宝岛风光。

D.为了使铁路早日通车,工程技术人员处心积虑,克服了重重困难。

3.下列语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这几个人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①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②这两个字涵义极广。

③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④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

⑤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⑥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A.⑤⑥②④③①B.⑤②④⑥③①C.⑥②④③①⑤D.⑥②①④③⑤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列子》中讲过一个九方皋相马的故事,两千多年来,魅力不减。故事说的是,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请伯乐引荐一个相马人。伯乐说,他的子侄辈皆是才干一般的人,找往常的良马还能够,只需看看体形、表面、筋肉、骨架就行,而千里马则不同,这种马身形若有若无,跑起来尘土和脚印皆无,一般人辨认不出。他有个一同担柴的朋友,名九方皋者,足当此任。三个月后,传来音讯,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命人去一看,原来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说此人连马的公母、颜色都分不清,焉能找到千里马?伯乐一听却大喜,说,神乎其技也,我望尘莫及。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②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判,当咱们对文学译著进行赏识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求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③九方皋相马的要诀在于专心于马的精气神,而不锱铢必较于体形、表面之类。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判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取得的启示是判别译著的好坏,就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仅仅看译著的句子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即风格。风格者何?岂非“绝尘弭迹”者乎!

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可是极力传达,努力做到活灵活现,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进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镇定……这股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闪现。至于细节上的瑕疵,例如某个句子译得不够准确,某个词语译得不够恰当,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④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由于有风格的存在。汉王充说“良工必有不巧。”魏曹植说“世人著作,不能无病。”唐韦庄说“左太冲十年三赋,未必无瑕;刘穆之一日百函,焉能尽丽。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这是我国古人衡文时的基本态度,也契合九方皋的相马经历,即采取了□□□□的立场。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度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翰墨已得,余便易易矣。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其“鉴赏家”如此,不正是衡诗评文的九方皋一类的人吗?

⑤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判家,前者面临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临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假如让一位文学翻译批判家谈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心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像这类小错能够纠正和防止,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异译作,正如批判家李健吾所说“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舒畅……显示出他的才思浩瀚,千言万语,宛如怒涛飞跃,一放而出。”傅雷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一位文学翻译批判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具只眼,看出著作全体的美。钱锺书《谈艺录》引陆放翁句“大巧谢雕刻”“琢雕自是文章病”,方虚谷句“丽之极,工之极,非所以言诗”,等等,皆是声明此意。

⑥全体的美并不必定建立在细节的准确之上,有时分过于追逐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因小失大了。当然,细节的过错仍然是过错,当它危及全体的美的时分,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郭宏安《风格乃文学之大体》)

4.第④段空格处应填入的成语是()。

A.抉瑕掩瑜B.瑕瑜互见C.瑕不掩瑜D.瑜不掩瑕

5.根据上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一项()。

A.如果译者能够准确地感觉、体会原作的风格并且能用汉语准确表达,就一定能将原作风格传达得铢两悉称。

B.诸多优秀作品因为具有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的精气神,所以虽然有些瑕疵,但也不害其成为名著。

C.译作整体之美不一定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所以,文学翻译批评家在批评时不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