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好医生 https://news.39.net/bjzkhbzy/180114/5999159.html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
一、第一阵清风——诗词古韵
郭沫若评价这首诗时,说从这首诗看,李白与杜甫“诗的格调情趣完全相同,把李白豪迈之气差不多洗脱干净了。简单二十个字,不仅仅在惜花,而且在借花自惜。他的一生也是遭了两次大蹭蹬的——赐金还山与长流夜郎。花遭两次重阳,人遭两次重伤。语甚平淡,而意却深远,好像在对自己唱安眠歌了。”看来,诗歌是需要了解当时作者的境况的,不然,我们就只能说,这首诗是诗人戏谑之词了。
朗读时应该戏谑呢,还是应该沉郁呢?不妨分别读读,品品其不同的况味。4分钟。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
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
遭此两重阳。
诗意:
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
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
菊花为何这样受苦,
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二、第一声鸟语——字词正音
掌握一个成语
沧海一粟(注意“粟”的读音和写法,2分钟)
拼音:cāng hǎi yī sù
释义:沧海:大海;粟:谷子。大海中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也作“大海一粟”。
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近义]九牛一毛太仓一粟
[反义]恒河沙数
示例:我们干部同志要认识到群众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力量只是沧海一粟。
自己造一个句子
沧海一粟:
三、第一缕花香——美文园地
今年的中秋节与往年不同,然而,亲情依然,祝福依然。体会文中包含的情感。读出些许的失落感来。9分钟。
今年的中秋节
一片树叶无声地飘落下来,落在我的脚边,抬头一看,月亮已经很圆了,清辉洒了一地,已有了浓浓的凉意。转眼又到中秋节了,我却很害怕。曾经的中秋节是那么的其乐融融,一家人从四方赶回来,吃过团圆饭,就在院子中摆上桌子,桌上摆放月饼、西瓜、苹果之类的。西瓜和月饼都切成片,家里有多少人就切多少片。待月亮出来就向她祈福,祝愿一家人融融怡怡、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等。
月圆的夜晚是思念的夜晚,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诗句。八月十五更是相思的夜晚,你看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看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代诗仙、诗圣、豪放的词人尚且不能摆脱思念的困扰,像我这等俗家女子又怎能不受思念的煎熬呢!
今年中秋,早早打算好了,带着女儿回去跟父母亲一起过。但是到了国庆节那天,父亲在电话里说,母亲去了广州了,因为七弟的儿子发烧拉肚子的,弟媳一个人照顾不过来。他刚刚送母亲上了车,我说噢,让母亲路上小心点。一种失落感由心头生出。我说那么你呢,你不去哪里吧,我们回去过节。父亲说,正要跟我说,他要回老家一趟,因为我的四伯公已经过世了,他得回去奔丧。父亲让我回去料理家务和管理那些鱼塘。我没话说,只是心里更失落了。
兄弟姐妹几个,我离父母亲家最近,他们也最疼爱我。家里养着鱼,种着菜,我几乎每个周末都回家看看,老人家老了,我知道他们最盼望的是儿女们在闲暇时候常回家看看。特别是在看了电视上的公益广告(老太太接了儿孙不回家吃饭的电话无奈又无助)之后,我更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做了。不过常常是这样,买两斤肉回去,却在家里吃上三五天,只要假够长。但是父母亲从来不会说什么,从家里出来的时候倒要看看有什么好带走的,比如说母亲种的青菜、腌制的咸菜等。母亲说,多带点,免得去买别人的,那些菜农药和化肥很多。今年中秋夜,是不能和母亲说上半宿的话了,第二天也不能睡到日上三杆了,因为母亲不在家,早早就得起来煮早餐,然后去喂那九个池塘的鱼。
一个人过节的感觉很冷清,热闹是别人的。我不禁忆起在学校念书的时候,那时中秋节还不是法定假日,虽然同学们都在学校里过节,但是每个人都是那么的思念家人。在中秋节的座谈会上,我给同学们念了自己写的一首诗,到现在只记得那么两句了:不知天上的月儿/是否/明亮依旧;不知家乡的人儿/是否/康乐依然。后来那首诗还在我们学校的文学社刊物刊出来了,还记得上语基课的老师来上课的时候笑话说,不知道我们的诗人“家乡的人儿”是指谁啊?同学们哈哈笑说:是心上人呗!我的脸红得像那秋天的苹果。他们哪里知道我并没有心上人在家乡,我思念的只是我的亲人呢。
今年的中秋节,月儿一如往年的明亮,但是我的家人却分散在好几个地方。在这个清凉的夜晚,我斟一杯寂寞,饮一杯孤独,对着月儿祈祷:让我的家人健康快乐,也让那些不能跟家人团聚的人们心想事成,同时祝福所有的人幸福!(来自文章屋)
1.说说文章第一句“一片树叶无声地飘落下来,落在我的脚边,抬头一看,月亮已经很圆了,清辉洒了一地,已有了浓浓的凉意”在全文又怎样的作用?
2.一句话概括,今年的中秋节与往年不同在哪里?
四、第一滴甘露——文言源泉
为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为官之道。小故事中的吕蒙正不唯上、不畏权、只求实、只求真的为官之道,在封建帝制时代,真难能可贵。就是在现代社会也是无数官员学习的榜样啊!(12分钟)
吕蒙正不受镜
吕文穆公①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②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卷下)
注释:①吕文穆公:吕蒙正,宋太宗时任宰相,文穆是他死后的说号。②李卫公:唐初功臣李靖,曾封为卫国公。
参考答案:
美文园地
1.引出圆月,照应题目;点明时令,引出后文主要内容;环境描写,奠定感情基调。
2.今年的中秋节,家人分散在好几个地方,没能跟亲人团聚。
文言源泉
译文:
吕文穆公蒙正做宰相时总以宽厚待人,太宗非常赏识。有一位朝士,家里收藏古镜,他说此镜能照二百里地,(朝士)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献给吕蒙正来求得(吕蒙正的)赏识。吕蒙正的弟弟等到他有空闲的时候不慌不忙地告诉他,吕蒙正笑着说:“我的面子只不过碟子般大小,哪里用得着照二百里的(镜子)?”他的弟弟于是不敢再言语。听到此语的人都赞叹佩服,都说其比李卫公更贤德。体现他嗜好很少并且能够不被外物牵累,(这)是过去的贤人也很难做到的。
2
一、第一阵清风——诗词古韵
重阳佳节,旅居在外的人们登高远望,自然就想起了家乡。向远处眺望,崇山峻岭阻隔的那面就是家乡了,可是,远隔千山万水,看不到,那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回到家乡的亲人身边呢?人意北归,鸿雁偏又南飞,不正加重人们的情感?祈福的花酒正用来浇愁。
慢些读,读出凝重的羁旅愁思。4分钟。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
万里同悲鸿雁天。
诗意:
九月九日登高眺望山川,
归心思归烟雾积聚不散。
在异乡共同喝着金花酒,
鸿雁南飞,漂泊之客与万里之外的家乡人同样的悲伤。
二、第一声鸟语——字词正音
掌握一个名句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注意“蓬”不要写错,2分钟)
拼音:péngshēngmázhōng,bùfúzìzhí
释义:蓬昔生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
出处:《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近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事例:昔在江南,目能视而见之,耳能听而闻之,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不劳翰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
三、第一缕花香——美文园地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秋风起了,天气凉了,树叶黄了,一片叶子落到地上,一年又将过去,多少文人墨客就此感怀良多。不过,你怀疑过这句话吗?反正作者怀疑了,而且用散文的形式,阐释了自己的观点。描写真的很动人,值得一读。
轻声慢读,轻松自然。8分钟。
一叶落不知秋
郝帅玲
我没有看过陶然亭的芦花,不知它以怎样的舞姿舞出了秋天的神韵;
我没有见过钓鱼台的柳影,想象不出它用怎样的光与影拼出了秋天的形状;
我没有听过西山的虫唱,猜不到它以何种天籁之音,从空灵的气息中析出秋天的魂灵;
我未赏过玉泉的夜月,不敢想象它用何种的光晕,吸引出秋天的踪影;
我未闻过潭柘寺的钟声,不敢猜测它以怎样的恢弘气概召唤出秋天的绝世颜容……
但我能透过书本上的文字看到秋的眼神,可又不能确定它真的存在。我的秋,跟那个,不是同一秋。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我实在无法苟同。在我的印象里,落叶几乎是跟四季同在的。那些或绿或黄或干或润的叶子巧妙地串联了四季:春天落叶青黄薄润,夏天落叶青绿厚湿,秋季落叶木黄韧潮,冬季落叶枯黄脆干。四季叶落不止,凭一叶落而定天下秋来,未免武断。
但秋叶是年幼的孩子,我一直固执地认定。
常常,我骑单车擦着马路边行进,总能看见它们要么在风中奔跑,要么躲在墙角,跟风捉迷藏。风要把它带走,它不肯,死死抓住地皮,不松手。后来终于敌不过风的强劲,就一同呼啦啦地奔出来,留下一串欢乐的笑声。有的,紧紧抓着树妈妈的手指,不肯落下来,任秋风吹打着它在空中荡秋千;有的,悄悄伏在行人的肩头,好奇地左右张望,惬意地作着免费的旅行。
秋叶是孩子,它们的情感是秋的风景!
秋叶,是流动的心情。秋风擦过薄而干的叶子的边缘,割裂成空灵的脆响,息列索落,拙真,木涩,就象是隔着氤氲看人,有距离,不真切,却又能清晰地感到。
我没有到过南国,不知那里的秋是否真的与北方相去甚远,但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更有一种安定藏在最深处,就象秋的天空的深远高蓝,稳住了我的呼吸与心跳。北国的秋,更有一种家的感觉。回家路上踩碎的叶的声响,就象是秋日里别样的阳光下,豆荚轻轻爆裂,绽放出微弱而坚定的希望!
一叶落不知秋,千叶落不知秋。
知秋者知秋,不知秋者,无秋。
1.作者认为“一叶落,不知秋”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文意,说说文章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四、第一滴甘露——文言源泉
有的时候我们往往凭借一些表象做出不准确的判断,下面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没有根据随便下结论。如果你是那个被冤枉的人你会如何做呢?(12分钟)
柳庆问饮
后周柳庆,初士后魏,为雍州别驾。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交易,寄人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是主人所窃。郡县讯问,主人遂自诬服。庆问而疑之,乃召问贾人曰:“卿钥常置何处?”对曰:“常自带之。”庆曰:“颇与人同宿乎?”对曰:“无。”曰:“与同饮乎?”曰:“向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庆曰:“主人特以痛自诬,非盗也。彼沙门乃真盗耳。”即遣吏逮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之金。(选自宋·郑克《折狱龟鉴》)
参考答案:
美文园地
1.作者认为落叶几乎是跟四季同在的,四季叶落不止,凭一叶落而定天下秋来,未免武断。
2.这里的“知”是双关的,不仅是知道,更是了解、懂得。叶落四季都有,不可以做为秋的依据,即使千万片叶子落下来,也不能说是就了解秋天了,关键是你得领悟了秋的美感,读懂了秋的真意,了解秋的情感,真正懂得了秋。
文言源泉
译文:
北周的柳庆,起初在后魏做官,任雍州别驾。有个商人,携带二十斤金钱到京城做买卖。借人房屋居住。每次要外出,常常自己拿着房间的钥匙。没有多久,房间紧闭如常而金钱却全部丢失了。商人以为是房主人偷的,郡县官府对房主人进行拷讯审问,房主人只好被迫认罪。柳庆听说后,觉得可疑,便找来了商人,问他说:“你的房间钥匙经常放在什么地方?”商人回答说:“经常自己带着。”柳庆问:“你可曾与别人一同住宿过吗?”回答说:“没有。”又问:“与别人一同喝过酒吗?”回答说:“前一阵曾与一个僧人痛饮过两次,醉得大白天就睡着了。”柳庆说:“房主人只是因为刑讯痛苦才被迫认罪的,并不是盗窃犯,那个僧人才是真正的盗窃犯。”当即派遣差吏前往逮捕僧人,结果僧人已经携金潜逃。后来捕获归案,全部查获了商人所失之金。
3
一、第一阵清风——诗词古韵
这首诗与卢照邻同席而作,但更具感染力。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慢些读,读出凝重的羁旅愁思。4分钟。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诗意:
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故乡。
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惆怅。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
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二、第一声鸟语——字词正音
掌握一个成语
差强人意(注意“差”不要读错,2分钟)
拼音:chā qiáng rén yì
释义:差:稍微地;强:振奋。原指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形容某人某事还不错;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二回:“算来还是张翰风的《古诗录》差强人意。”
[近义]心满意足称心如意
[反义]大失所望
示例:这篇作文虽然不够成熟,但在结构安排上尚能差强人意。
自己造一个句子
差强人意:
三、第一缕花香——美文园地
秋来叶落,生命终结,不要悲伤,因为那是为了更好的开始。多好的感悟,多么积极向上的情怀呀!这样写落叶,读这样的文字,真让人精神振奋。
语气坚定,读出昂扬的斗志来。8分钟。
叶落无声
刘洁
金风吹拂大地,带来了“木落雁南度”的寒秋。我望着那“无边落木”纷纷扬扬地洒落,心中涌起一股惆怅,为它们的逝去惋惜.而它们仿佛并无一丝对这尘世的留恋,叶落无声,悄然谢幕.
是什么使它们如此放达?
也许是“从零开始”的睿智吧。
造物主慷慨地赐予万物以生命。木是这样,人亦如此。面对寒冬的到来,为了更好的保护上苍的恩赐,树选择放弃辛苦长出的绿叶,因为来年春天,还能从零开始,从头再来。这不是树的妥协失败,而是智慧勇气的所在。
我们人却常常不及树。我们在人生路上一路播种,一路收获。有时我们很满足于收获,但更多时是抱怨上天的不公――为何我付出那么多,却得到如此少的回报?为何我那么努力的奔跑,你却设置障碍让我跌倒?总之,我们想要的成功总是来不了!其实,是我们太过于看重过去的努力,在失败后不肯放手,没有勇气面对既定的实施,不敢从零开始,从头再来。而这样,我们只能跌坐在失败的低谷,永远无法登上胜利的顶峰。
失败后,回首过去,努力并非全属徒劳,经验与内心的收获往往是一笔更大的财富。“跌倒了,爬起来,失败并不可怕,只不过从头再来。”从零开始是一种勇气,鼓舞坚强的人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从零开始是一种睿智,为聪明的人开辟新的天地。从零开始是一种执着,为人生的斗士提供坚持下去的动力。从零开始更是一种精神,是所有强者不屈不挠,不向命运低头的真实写照。
让我们变得像落叶一样睿智与坚强。面对失败时不再痛哭流涕,面对挫折时不再一蹶不振,遭遇不公时不再咒骂苍天。擦干泪水,拍去昨天留在衣角得尘土,收拾行装,从容上路。带上希望,带上自信,带上刚强,也别忘了教训,从零开始,人生永远将美好留给为她不懈努力的人。
感谢落叶。它无声的谢幕给我以人生的启迪,教给我失败时从零开始,我会像它那样坚强、勇敢、睿智,该拼搏时努力拼搏,失败时,选择勇敢面对,从零开始。
叶落无声,从零开始。
1.结合全篇,说说文章第二段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我”为什么要感谢落叶呢?
四、第一滴甘露——文言源泉
文中的故事不免夸张,但晋人的一番话却是令人深思的。作者要表达的言下之意是什么?(12分钟)
晋人好利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此物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③随而索其直④,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旁有哂⑤之者,晋人戟手⑥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
(选自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注释:①攫:jué夺取。②羞:同“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为“吃”。③市伯:市场上的管理官吏。④直:通“值”。⑤哂:shěn,讥笑。⑥戟手:戟,jǐ。戟手,即“叉手”。
参考答案:
美文园地
1.结构上,紧承开篇并引起下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从第一段的落叶现象,引向深度思考。
2.它无声的谢幕给我以人生的启迪,教给我失败时从零开始,我会像它那样坚强、勇敢、睿智,该拼搏时努力拼搏,失败时,选择勇敢面对,从零开始。
文言源泉
译文:
有个贪财的晋国人,去逛市场。碰到东西就去夺取,说:“这个是我可以吃的,这个是我可以穿的,这个是我可以卖钱的,这个是我可以用的。”(他)夺取完了东西,立刻就离开。市场管理的官吏赶过来要他拿出东西的价钱,晋国人说:“我利欲熏心的时候,两眼晕眩发热,天下(或四海之内)的东西,好像本来就全都是我的,不知道是你的东西。不如你给我,我如果以后发了财再还你钱。”官吏很愤怒,用鞭子抽打他,把他拿的东西夺回来走了。一边有人讥笑他,晋人伸手指指着他骂道:“世上的人有比我还要贪财的,常常想方设法而暗地里用阴谋诡计抢夺财物,我还只不过是光天化日之下去抢,难道不是比他们道德多了么?有什么好讥笑我的?”
4
一、第一阵清风——诗词古韵
作者来到树林里,看到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随着自己的心意尽情愉快地唱歌,不由得感慨到: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是锁在金笼里,它们也不会唱出这样美妙的歌声了。因为自由是生活愉快的先决条件。鸟是这样,人不也是这样吗?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这种手法叫做街舞抒怀。
前两句写景,轻松愉悦;后两句议论,感慨万端。4分钟。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诗意:
鸟儿随着自己的心意千百声地啼啭,
花儿在高高低低的树林间万紫千红地绽放。
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
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二、第一声鸟语——字词正音
掌握一个成语
川流不息(注意“川”不要写错,2分钟)
拼音:chuān liú bù xī
释义:川:河流;流:流动;息:停止。①比喻时光的流逝和大自然的运行永无休止。②亦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往来不绝。
出处:梁·周兴嗣《千字文》:“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近义]络绎不绝接踵而来
[反义]水泄不通
示例:每天上下班的时候,人民大街的自行车川流不息。
自己造一个句子
川流不息:
三、第一缕花香——美文园地
通过四个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无论做什么职业,做好做精,持之以恒,就会找到生活的意义”这么一个道理。语言平实,事例真实,事理明白,堪称散文佳作。题目很有意思,“职业这张脸”是什么意思?维护好职业的尊严。
讲故事,娓娓道来,说给同桌听。9分钟。
职业这张脸
老村
齐白石老人在晚年的自传里回忆,早年他做木匠徒弟的时候,一开始感觉很好,因为木匠这种职业,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在乡村里,也算是能人才能干的职业,所以很是荣耀了一阵子。
一天,师傅带着他背着木匠家什走道儿,迎面碰到一路人,同样背着木匠家什,师傅立刻躲到路边,恭恭敬敬地看着人家过去。这件事让他感觉很没面子。师傅告诉他,人家是细作木匠,是雕花的那一路儿。农村里嫁娶,给姑娘打嫁妆的活儿,得请他们来。特别是给那种有钱的大户人家,一干数月甚至是一年,雕刻出整套的家伙什来。齐白石知晓之后,于是偷着做起了雕刻,一时间年纪轻轻的便在当地名声大噪。
家父在陕西渭北家乡那一片小地方,也算是有名的木匠了。记得他给我讲起过,早年他当学徒时,徒弟学满三年之后,要出师的日子,师傅会请当地绅士和能人来,看着徒弟将独自做成的一把太师椅,从一丈多高的地方扔下来。如果太师椅完整无损,说明做徒弟的手艺过关了,出了师门不会给自己丢脸了。父亲自己是否就遇到过这样的场景,我没问过他,只知他一辈子都很在意做活的质量,从不在一榫一卯上偷工省力。
后来的木匠,渐渐就不讲这些了。如今大都是沙发之类的家什儿,又是木器厂生产,三年五年就得更换了。大概这也与现代消费型社会有关,家具不经常更换着点儿,消费就不那么快速了。至于说木匠这份职业荣耀,职业的脸面,在木匠徒弟那里就不必提及了。
许多年前,我跟随京城的朋友、钢琴家梁和平,去了蒋宅口一家偏僻的川味小饭馆里用餐。老板是个重庆人,做着很地道的川味菜肴。与其他小店不同的是,他所用的几样调料,几乎都是从四川老家运过来的,而且每天也就做那么几桌。客人想在他那里用餐,得提前预约。老板从不招呼客人,自始至终几乎是头也不抬地看一份《重庆日报》。到客人酒足饭饱,结账出门的时候方才抬起头,面无表情地给客人结账,完了,又去看他的报纸。据说曾有人建议他扩大店面,或搞个连锁什么的,都被一概拒绝。从那貌似冷漠的脸面背后,似乎能感到他内心的那份得意,那份职业的尊严。
无独有偶。去贵州旅游,竟也遇上同样有趣的一家小店。夫妻二人,做馄饨买卖。每天一袋面做完卖光,立即关张。一顿看似简单的早点,却让人吃得满心喜欢。我想,这就是职业的尊严。
一份很不起眼的职业,竟被他们——这些兢兢业业的普通人,做得有声有色。所以说一个人,不是登了报纸上了电视,就荣耀了,有面子了。一个人无论做什么职业,做好做精,持之以恒,就会找到生活的意义。人得给自己明确的定位,欲望不能过高。
1.你是怎样理解“职业这张脸”的?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一共写了那四件事?
四、第一滴甘露——文言源泉
古代典籍中有很多君臣关于生活和战事的对话,如《曹刿论战》等。下面的这篇小短文也是一篇这样的文章,读完后说说你对宋襄公和子鱼的评价吧!(12分钟)
子鱼论战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参考答案:
美文园地
1.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职业的尊严比作人的脸面。人应该做好本职工作,维护职业的尊严。
2.①齐白石学艺的经历;②父亲当学徒的故事;③川味菜馆拒绝扩大经营;④贵州馄饨老板的坚守。
文言源泉
译文: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想要战胜楚国那是不可能的。”襄公不听。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禁卫官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强大的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明耻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5
一、第一阵清风——诗词古韵
王溥的这首之所以能给人耳目一新的直觉印象,是他一反人们对牡丹一向喜爱赞美的心态。题目用“咏”,先顺从人众的普遍心理定势,先诱导你,鄙人可没说牡丹的坏话,我是要歌咏它。读者乍眼一看,心理必然想着,歌咏牡丹者多矣,王溥还能说出什么?这样想着,就好奇地往下读,结果却读出了对牡丹的说三道四。虽然有些生气,但细品,诗人的审美情思落在了两个点上——外表美和实用美。
可以用讥笑的口吻读。4分钟。
咏牡丹
宋·王溥
枣花虽小能结实,
桑叶虽柔能作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
不成一事只空枝。
诗意:
枣花虽小,秋后有枣儿甜脆可口;
桑叶很柔弱,能养蚕结丝。
可笑的是,牡丹花朵如斗大,
花落以后,一事无成,只留下空空的树枝。
1.这首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作分析。
2.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第一声鸟语——字词正音
掌握一个成语
鞭辟入里(注意“辟”不要写错,2分钟)
拼音:biānpìrùlǐ
释义: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出处:盛宣怀《上张香帅书》:“侄忝承付托,责无旁贷,必当鞭辟入里,成一完全商办大厂,为天下创。”
[近义]鞭辟近里
示例:鲁迅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的殖民文化,进行了气魄雄伟、鞭辟入里的总结性的批判。
自己造一个句子
鞭辟入里:
三、第一缕花香——美文园地
在写马还是些人?“马和人常常为了同一件事情活一辈子。在长年累月、人马共操劳的活计中,马和人同时衰老了。我时常看到一个老人牵一匹马穿过村庄回到家里。人大概老得已经上不去马,马也老得再驮不动人。人马一前一后,走在下午的一些时光里。”读完,不禁黯然神伤。别说,这样的画面我们真的见过的。这才是真实的描绘。
情感真挚,适于深情朗读。语速稍慢。9分钟。
一匹马
小平
这是惟一跑掉的一匹马。我们没有追上它,说明它把骨头扔在了我们尚未到达的某个远地。马既然要逃跑,肯定有什么东西在追它。那是我们看不到的马命中的死敌。马逃不过它。
我想起了另一匹马,拴在一户人家草棚里的一匹马。我看到它时,它已奄奄一息,老得不成样子。显然它不是拴在草棚里老掉的,而是老了以后被人拴在草棚里的。人总是对自己不放心,明知这匹马老了,再也走不到哪里,却还把它拴起来,让它在最后的关头束手就擒,放弃跟命运较劲。
更残酷的是,在这匹马的垂暮之年,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堆在头顶的大垛干草,却一口也吃不上。人生最大的悲剧是饿死在粮仓,一匹马饿死在草垛下面却是人为的。
我扯了一把草送到马的嘴边,马只看了一眼,又把头扭过去。我知道它已经嚼不动这一口草。马的力气穿透多少年,终于变得微弱黯然。曾经驮几百公斤东西,跑几十里路不出汗、不喘口粗气的一匹马,现在却连一口草都嚼不动。
“一麻袋麦子谁都有背不动的时候,谁都有老掉牙啃不动骨头的时候。”我想起父亲告诫我的话,好像也是在说一匹马。
马老得走不动时,或许才会明白世上的许多事情,才会知道世上许多路该如何去走。马无法把一生的经验传授给另一匹马。那些年轻的、活蹦乱跳的儿马,从来不懂得恭恭敬敬向一匹老马请教。它们有的是精力和时间去走错路,老马不也是这样走到老的吗?一匹马老了之后也许跟人一样。它一辈子没干成什么大事,只犯了许多错误,于是它把自己的错误看得珍贵无比,总希望别的马能从它身上吸取点教训。
马和人常常为了同一件事情活一辈子。在长年累月、人马共操劳的活计中,马和人同时衰老了。我时常看到一个老人牵一匹马穿过村庄回到家里。人大概老得已经上不去马,马也老得再驮不动人。人马一前一后,走在下午的一些时光里。
在这漫长的一生中,人和马付出了一样沉重的劳动。人使唤马拉车、赶路,马也使唤人给自己饮水、喂草加料,清理圈里的马粪。有时还带着马找兽医去看病,像照管自己的父亲一样热心。堆在人一生中的事情,一样堆在马的一生中。人只知道马帮自己干了一辈子活,却不知道人也帮马操劳了一辈子。
四、第一滴甘露——文言源泉
大家熟悉的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记录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你知道蒲松龄先生是如何的来这些故事素材的吗?下面的小短文就为大家讲述了蒲先生搜集素材的不易,看来做什么事都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啊,学习不也如此吗?(12分钟)
蒲留仙写书[选文]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1)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2),中贮苦茗,具淡巴菰(3)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4)。故笔法超绝。
(选自邹弢《三借庐笔谈》)
注释:(1)[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2)[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3)[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4)[蒇(chǎn)]完成。
参考答案:
诗词古韵
1.对比,把枣花、桑叶与牡丹作对比,以枣花的小但能结实、桑叶的柔但能作丝与牡丹花的大却一事无成,从而揭示徒有其表并非真正的美德的道理。
2.对像牡丹花一样徒有其表的事物的讥讽与厌恶。
文言源泉
译文: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用笔精确简约,他寓意的地方不着痕迹,他的笔法脱胎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只是左丘明和司马迁学的。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境遇落魄不与世俗同流,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老师(就是私塾老师),家中贫穷自己给自己足够了,不需要别人。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罐子,里面装着苦茶,而且还拿一包烟草,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苇席子,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妙的故事和一些奇异的传说,和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奇妙的故事;渴了就给行人喝茶,有时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畅谈才可以。每听说一件有趣的事,回去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就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所以他的笔法非常绝妙。
6
一、第一阵清风——诗词古韵
借晋代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之典,警示人们要立志奋发,有所作为,切不像世上那些庸常人那样,蹉跎岁月,要有时不我待,济天下,安邦民,为国献身的志向。
一天之计在于晨,抖擞精神,大声朗读吧。4分钟。
晓窗
清·魏源
少闻鸡声眠,
老听鸡声起。
千古万代人,
消磨数声里。
诗意:
少年们听到鸡叫才睡觉,
老年人听到鸡叫就起来了。
世上千千万万代人的生命,
都在这几声鸡鸣中消磨掉了。
二、第一声鸟语——字词正音
掌握一个成语
好高骛远(注意“骛”不要写错,2分钟)
拼音:hào gāo wù yuǎn
释义:好:喜欢;骛:从事;追求。喜欢高的;追求远的。指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出处:《宋史·程颢传》:“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近义]好大喜功急功近利
[反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示例:②他决心从点点滴滴做起,打下坚实的基础,没有一点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想法。
自己造一个句子
好高骛远:
三、第一缕花香——美文园地
这是人类面临的两难境地,谁也说不好我们到底该怎样做。不过,庆幸的是,我们已经意识到了那把“双刃剑”的利害,自然也就会在今后的改造世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去尊重大自然,以它们和平共处。作者选择了阿斯旺大坝这么一个典型的建筑,那曾是人类改造世界取得的最辉煌的战果,确实值得人们深思。
读到最后,语速放缓,心事也应该沉重起来。9分钟。
安宁所需的代价
方方
火车沿着尼罗河奔驰。坐在火车上,喝着茶,隔窗观看尼罗河两岸埃及人的庄园和房屋,有一种既自由又愉悦的心情。画面一掠而过,像是站在机场的书店快速地翻阅一本画册:不看说明,只看图片。
阿斯旺终于以它的热情拥抱了我们。
阿斯旺是埃及的南部重镇。从地图上看,埃及的西边和南边国境线笔直得没一点弯曲。直成这样,恐怕是以前的殖民者们在地图上用笔抵着米尺画出来的(猜测呀!)。比之开罗的灰黄,阿斯旺则处处碧绿,明亮而干净。空气也没有那么多的粉尘,阿斯旺毕竟是有大水库、大湖泊的地方。
闻知阿斯旺,很多人都是因为那座著名的阿斯旺大坝。我自然更是,因父亲是三峡大坝的工程师,所以我对阿斯旺大坝这几个字自小就听得耳朵起茧。
阿斯旺大坝修建在埃及尼罗河的上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坝之一。它始建于年,完工于年,坝高达一百多米。阿斯旺大坝将泛滥了几千年的尼罗河洪水掌控在埃及人手中,使得河水两岸的埃及人从此摆脱水患的侵害,有了自己安居乐业的家园。
但这份安宁也必须付出代价。
阿斯旺大坝横江而立,将尼罗河分成两截,仿佛在这河流上插一把双刃剑:一边是自卫,一边是伤害。尼罗河的洪水虽然泛滥了几千年,但它同样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年年暴怒而泛滥的洪水,令两岸的百姓常常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造成无穷尽的灾难。但正是因了它的泛滥,给尼罗河两岸带去肥沃富饶的土地,并以此养育埃及。埃及人正是倚仗着这份肥沃和富饶,劳动创造,生生不息,因此才有了埃及几千年辉煌的文明史,也才有了人类最激动最伟大最回味无穷的往事。阿斯旺大坝虽然斩断了洪水的魔掌,但同时,也渐次将富饶消解,以致它将面临如此的问题:没有洪水泛滥的尼罗河岸,土地质量严重退化。焉知某年某月,这退化是否会将几千年的富饶变为贫瘠?
人与自然的斗争,从肉搏开始,到眼下的高科技,年年岁岁无穷尽。早先我们以为人类是当然的大赢家。可现在看来,谁笑到最后,还真没个谱。想想人类也是为难,许多事情,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细想来,也真是无可奈何得很。且就这样打三下摸一下,纠缠不清地、慢慢地跟自然一道消磨彼此的时光吧。
1.阿斯旺大坝给埃及人民带来哪些好处?
2.说说“但这份安宁也必须付出代价”的“代价”具体指的是什么?
四、第一滴甘露——文言源泉
下面的选文通过蜘蛛与蚕的对话,描写了人生观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一种人利己不利世,自私自利。一种人利世不利己,舍身为人。你更欣赏哪种人呢?(12分钟)
蛛与蚕[选文]
蛛语蚕曰:“尔饱食终日以至于老,口吐经纬(1),黄口灿然,固之自裹。蚕妇操汝入于沸汤,抽为长丝,乃丧厥(2)躯。然则其巧也,适以自杀,不亦愚乎!”蚕答蛛曰:“我固自杀。我所吐者,遂为文章(3),天子衮龙(4),百官绂绣(5),孰非我为?汝乃枵(6)腹而营口,吐经纬织成网罗,会伺其间,蚊虻蜂蝶之见过者无不杀之,而以自饱。巧则巧矣,何其忍也!”蛛曰:“为人谋则为汝自谋,宁为我!”噫,世之为蚕不为蛛者寡矣夫!
(选自《雪涛小说·蛛蚕》)
注释:(1)[经纬]织物直线叫经,横线叫纬。(2)[厥]义同“其”。(3)[文章]指带花纹的织品。(4)[衮(gǔn)龙]龙衣,古时帝王的礼服。(5)[绂(fú)绣]祭祀时穿的礼服。(6)[枵(xiāo)腹]空腹。
参考答案:
美文园地
1.阿斯旺大坝将泛滥了几千年的尼罗河洪水掌控在埃及人手中,使得河水两岸的埃及人从此摆脱水患的侵害,有了自己安居乐业的家园。
2.代价就是指阿斯旺大坝对埃及人民的伤害。具体为:没有洪水泛滥的尼罗河岸,土地质量严重退化。
文言源泉
译文:
蜘蛛对蚕说:“你每天吃足一直到老。口吐出纵横的蚕丝,使它牢固地裹住自己(使动用法,使.......牢固),何苦这样?蚕妇拿着你们放入到沸腾的水,抽取成为长丝,于是丧失你们的躯体。你口能吐丝虽然巧妙,但用来自杀,难道不愚蠢吗?”蚕回答蜘蛛说:“我固然自寻死路,我所吐的丝,都成为带有花纹的织品,帝王穿礼服,百官祭祀时所穿的礼服,难道不是我吐的丝做成的呢?你现在空腹营造(网),吐出纵横交叉的丝织成网,在那上面等候。看见经过的蚊、虫、蜂、蝶没有不杀了它们而(让)自己(吃)饱的。巧妙是巧妙啊,多么残忍啊!”蜘蛛说:“为别人着想就做你;为自己着想的宁愿做我。”唉,世上做蚕不做蜘蛛的人少啊!
7
一、第一阵清风——诗词古韵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让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名句,背过它。4分钟。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
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诗意:
竹林如屏一尘不染,
池水旁边栏杆清净,
城关叠叠,遥想那崔家兄弟,
秋云密布,晚来风霜凄紧,
留下几片残叶败荷,
等到秋雨来临,去听滴滴嗒嗒的雨声。
二、第一声鸟语——字词正音
掌握一个成语
济济一堂(注意“济”的读音,2分钟)
拼音:jǐ jǐ yī táng
释义:济济:人多的样子;堂:大厅。形容很多的人汇聚在一起。(用作褒义)
出处:清·归庄《静观楼讲义序》:“今也名贤秀士,济济一堂;大义正言,洋洋盈耳。”
[近义]高朋满座群贤毕集
[反义]一盘散沙分道扬镳
示例:春节时,王老师家历届学生济济一堂,都来向她拜年。
自己造一个句子
济济一堂:
三、第一缕花香——美文园地
我们已经读过两篇说明文了,不知道能不能做些有关说明文的阅读题目呢?试试吧。10分钟。答案下篇找,先不要着急看答案哟。
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
①蜡染是我国传统民族印染工艺之一,已有多年历史,现今在贵州的布依族、苗族中仍很流行。蜡染以经过退浆的帆布、绒线等为原料。
②蜡染制作的第一步是绘画。绘画工人根据设计的图案,用铅笔在布上勾画出来。
③第二步上蜡。选用的蜡有三种︰第一种是蜂蜡,熔点62℃~66℃,用来描绘线条最佳。第二种是石蜡,熔点50℃~58℃,用以做裂纹多的图案为最佳。第三种是木蜡和白蜡。在上蜡前,先要熔蜡。蜡熔后,就可以上蜡了。上蜡就用刀蘸蜡液,在白布上依图描画。
④上蜡之后是染色,就是根据设计图案,在布上涂上相应的颜色。
⑤染色后,就该裂纹又叫水纹,就是将涂好的蜡的布浸入水中或用直尺压折涂蜡部分,使布上的蜡产生断裂,形成裂纹,富有无穷的自然趣味。
⑥蜡染的主体工序完成后,就轮到脱蜡了。将染好色的布投入沸水中煮,脱去蜡质即可。
⑦最后是烘干。就这样就制成了各种色彩﹑各种花纹的蜡染布。
1﹑填空:本文主要介绍了蜡染的。
2﹑对本文说明顺序解说正确一项是()。
A﹑空间顺序B﹑工艺流程顺序C﹑由主到次的顺序
3﹑短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
4﹑简答本文在写作上的两个主要特点。
一是:;
而是:。
5﹑短文可分两部分,划分正确的选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
⑦B﹑①②③
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
⑤⑥⑦C﹑①
②③④⑤⑥⑦
四、第一滴甘露——文言源泉
“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做到了这几点,难道还怕学不会吗?(12分钟)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参考译文: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8
一、第一阵清风——诗词古韵
这首抒情诗,对秋景的描述极为生动细致的,它不但用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的心境,而且将秦川大地的秋色呈献在读者面前,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情景交融的诗篇。前四句既写出秦川的广阔视野,又衬托出长安城的巍峨雄姿,而眼界广阔,山河明净,正是秋高气爽时节观景的特点,不言秋而秋色已自见。后四句即转而着重写秋,亦全然由具体的景物来作渲染和衬托。诗中对秋景的描写既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笔墨简淡,线条清晰,犹如一幅萧疏散淡的山水画卷。
除最后两句略显沉郁外,其它各句秋景的描绘,均可读得淡远疏朗些。5分钟。
望秦川
唐·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诗意:
我清晨从长安出发,回头东望,离秦川已经很远了。
太阳出来了,从东峰上冉冉升起。
远处的山水明洁清净,可清清楚楚地看见;
长安城蜿蜒曲折,重重叠叠宏伟壮丽。
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
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一层寒冷的色彩。
远离家乡,发出归去的感叹,
这里霜寒露冷,还是回去吧。
二、第一声鸟语——字词正音
掌握一个成语
断章取义(注意“义”不要写错,2分钟)
拼音:duàn zhāng qǔ yì
释义:原指引用《诗经》中某一篇章的诗句;借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不是所引诗篇的原意。后泛指引用别人的诗文或谈话;只根据自己的理解或需要截取片断或部分;而不顾全文和原意。(含贬义)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近义]望文生义穿凿附会
[反义]实事求是
示例:断章取义,无限上纲,是一种恶劣的文风!
自己造一个句子
断章取义:
三、第一缕花香——美文园地
普京,这位俄罗斯的铁腕政治家,这位已经是三次出任俄罗斯总统的领袖,也是世界政坛上不可多得的风云人物,其传奇色彩早已经被世人传唱。读一读这篇文章,或许,我们从他的爱好中可以发现一些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9分钟。
普京的爱好
俞力
普京本身就是一个汽车发烧友。妻子柳德米拉接受采访时,笑谈普京这一辈子只舍得在两个方面花钱:一是培养两个女儿,一是买车。他的私家车库里停放着许多他收藏的老爷车,分别被他取名为“猛犸”“猎豹”“羚羊”“飞鸟”“跃龙”……听起来简直像个豢养珍奇异兽的动物园。这些车全都是他自掏腰包购买的国产车。俄罗斯媒体评价他是“拉动内需和支持国产的典范”。普京刚出任总统时,俄罗斯政府为他配备的都是德国车。年,在他的要求下,利哈乔夫汽车厂为他量身打造了一套出行用的三款车型:正式会晤用车、公务出行用车及检阅部队用车。年1月25日,作为俄罗斯总理的普京,又为伏尔加汽车制造厂生产的“涅瓦”越野车代言,开创了国家元首为品牌代言的先例。
普京的第一辆车来得十分戏剧性。年,普京正就读于国立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三年级。一个夏日,他母亲到列宁格勒斯塔切克大食堂买面包,食堂大师傅发现零钱都找完了,就把一张面值1卢布的彩票抵给了她。没想到,这张彩票居然中了一辆“扎波罗热茨人”牌小汽车。这辆车就是“猛犸”。寒假一到,普京就驾车直奔西伯利亚探险去了。普京到国家安全部门工作后,每天开着“猛犸”上下班。有一次执行任务回来,其他同事都直接将车开到车位上,唯独普京耐心地倒车,将车尾先塞进去。一个上司碰巧看到了这一幕,在闲聊时问起,普京回答:“车头朝外,遇到紧急情况,我可以第一个冲出去。”
对于需要随时待命的普京而言,车是重要工具。到了年,已经成了老爷车的“猛犸”开始频出毛病。但普京当时的年薪不到2万卢布,而且正准备结婚。未婚妻柳德米拉体贴地主张将两个人的存款都拿出来买车。普京如愿开回了一辆伏尔加,取名为“猎豹”,但他们的婚礼却因此足足推迟了10个月。
除了汽车,普京另外一个众所周知的爱好是柔道,他甚至还与人合著了两本柔道教学书:《柔道:历史、理论和实践》与《跟普京学柔道》。10岁开始,普京就到圣彼得堡(当时叫列宁格勒)的一所格斗学校学习桑博式摔跤,后来又改练柔道。他的教练拉赫林说,普京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具有罕见的抗疲劳能力,而且比赛中经常因为某个突然的招式获胜。此外,普京可以“左右开弓”,而大多数柔道运动员只擅长于一侧。总之,“他不属于力量型,而是那种充满激情的柔道手”。
尽管普京没有选择成为一名职业柔道运动员,但这一爱好还是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年,在《巴黎竞赛画报》对他进行的独家采访中,他对记者说:“我生性好动,但练了柔道之后,我发现自己的个性竟然也发生了改变。以前我与同伴发生争执时总是喜欢动拳头,可是现在却越来越习惯于讲道理,是体育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我尊重伙伴。另一方面,体育也培养了我永不服输的执著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并不完全赞同‘重在参与’的口号,对于我而言,结果才是最最重要的。”
普京擅长的又何止柔道和摔跤。至今还没有哪位国家元首级人物能像普京这样多才多艺。在西伯利亚丛林伏虎,在远东摸鲸,开战斗机上天,骑哈雷狂飙……他曾在俄罗斯的民调中以绝对优势当选为女性眼中世界最有魅力的男士。不过,最大的一个加分项居然是“不酗酒”。
普京的许多爱好都是典型的俄罗斯式的爱好,唯独不好酒这一点算是个异数。他曾说:“我从不酗酒,一小杯伏特加,仅此而已。酒精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我享受达到既定目标的快乐。如果有什么事情阻碍我,我就将其除去。”
四、第一滴甘露——文言源泉
林之栋“所画兰益其变”,是因为他善于观察。为了看兰花,甚至不顾危险,不惜出钱雇人开路保镖,深入山中仔细观赏。做事也好,学画也好,应该学习他的这种认真劲,就容易取得成功。
林之栋画兰
林之栋善画兰,好游,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樵者或告:某山大壑中,常闻兰花气特多,茅棘虎豹,不可行。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具裹粮(1),鸣金入深谷中,若当劲敌者。至则兰叶长丈许,花大如掌。自是,所画兰益奇变。
(选自《荒鹿偶谈》)
参考译文:
林之栋擅长画兰花,喜欢出游,凡是听说哪里有兰花的,就必然要花大力气去寻它。有砍柴的樵夫告诉他,在某个大山沟中,经常闻到兰花的香气特别浓,但是荆棘丛生,虎豹横行,不能去。林之栋于是召集一些壮士拿着刀箭和取火的东西,准备了干粮,敲锣打鼓进入到深谷之中,就象面临大敌一样。到了后,看到的兰花,叶子就有一丈多,花和手掌一样大。从此以后,他所画的兰越是变得令人称奇。
解析及答案:
解析:这则材料共拟制五道题。两道客观题,三道主观题。试题涉及的知识较为全面,有说明的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写作特点和文章结构等。应答时,可采取三步走:一﹑通过全文,整体把握。二﹑根据踢干要求,捕捉提取信息。三﹑回顾说明知识,揣摩答案。
参考答案︰
1﹑制作过程2﹑B3﹑分类别﹑列数据
4﹑说明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平实﹑准确5﹑D
9
一、第一阵清风——诗词古韵
“候蛩”即蟋蟀;“兰成”,南朝梁时人廋信的小字,后其被北方政权所俘。此词原是张炎赠给他的学生陆行直(又称陆辅之)的。从选景的巧妙,言情的深远,都极具特色。其笔调精练,含蓄;其风韵幽雅,独特;其意境清空,淡远;其情感真切,感人。是为国破为家亡而发的感慨致深的悲愁。最后一句“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极具概括性和艺术性,成为盖世佳句。
感情沉郁地读,5分钟。
清平乐·候蛩凄断
宋·张炎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
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诗意:
蟋蟀哀鸣欲断魂,
秋风萧瑟秋江岸边,人与秋虫共鸣。
冷月落沙洲,澄江如彩绢,
千里芦花望断,不见归雁行踪。
默默愁煞庾信,
可怜夜夜脉脉含离情。
只有那一叶梧桐悠悠下,
不知寄托了多少悲凉秋声!
二、第一声鸟语——字词正音
掌握一个成语
曲高和寡(注意“曲”、“和”的读音,2分钟)
拼音:qǔ gāo hè guǎ
释义:曲:乐曲。高:高雅。和:和谐地跟着唱。寡:少。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很难有人理解或接受。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近义]阳春白雪
[反义]下里巴人
示例:通俗读物就应该写通俗些,否则曲高和寡,看的人就不会多。
自己造一个句子
曲高和寡:
三、第一缕花香——美文园地
再练一篇说明文。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介绍昆明地区的气候,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设题较多,内容也很丰富。10分钟。答案在。
昆明的气候
昆明为什么会四季如春呢?(这是由昆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决定的。昆明处在北纬30’以南的地区,终年接受太阳光热较多,而且均匀。夏季受西南风和东南风的暖湿气流影响,阴雨天多,日照少,地面温度不易上升;加上地处海拔多米的云贵高原,气温随高度而降低,所以夏季温度不会很高。冬季昆明等地上空盛行西风。这股_______________的气流把附近印度半岛的干暖空气引导过来。另外,昆明地处云南东部,云南北部和东部的高大山脉又能__________________北方冷空气南下,因而晴天多,空气干燥,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夏季不热,冬季不冷,四季的气温也就比较均匀了。
1.依次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A.强劲阻塞B.强健阻挡C.强劲阻挡D.强健阻塞
2.能准确概括本文说明内容的是下列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A.昆明四季如春。B.昆明夏季不热,冬季不冷。
C.昆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D.昆明四季如春的原因。
3.文中昆明“地处海拔多米的云贵高原”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目的是为了说明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昆明的什么地形特点使得这个地方冬季不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
5.文中画括号部分的说明顺序是下列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A.从主要到次要B,从概括到具体
C.从本质到现象D.从部分到整体
6.从内容看,本文属于哪一类说明文?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A,事物说明文B.事理说明文
四、第一滴甘露——文言源泉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古人早已悟出了民主政治的精髓,一个国家是以人民为尊贵,而非君主、统治者为尊贵的,这是近代人民主权论在远古的先声。清明的领导人应该明白只有以民为贵、以民为主,才能政通人和、长治久安。(12分钟)
苟无民,何以有君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①。书未发②,威后问使者曰:“岁③亦无恙④耶?民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①使②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⑤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注释:①赵威后:赵惠文王妻②书未发:国书没有打开③岁:年成
④恙:忧患⑤苟:如果
参考译文:
齐王派使者来聘问赵威后,(齐王给威后的)信还没打开,威后就问使者说:“齐国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也好吗?”(齐国)使者(听了)不高兴,说:“我尊奉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现在您不问齐王如何,而先问收成和老百姓,哪里有先问卑贱者后问尊贵者的呢?”威后说:“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收成,凭什么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又凭什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呢?”
10
一、第一阵清风——诗词古韵
这首诗即景抒情,感情比较含蓄。作者思乡心切,但全诗没有一言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怀。前两句言所见之景: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实景虚象,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这样,在归乡途中,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
诗歌虽短,但心事很重。深沉地读。3分钟。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
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
今日几花开?
诗意:
我的心追逐南去的云远逝了,
身体却随着南归的大雁回来。
故乡家里篱笆下栽种的菊花,
今天又有几朵花开了?
二、第一声鸟语——字词正音
掌握一个名句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注意“弥”不要写错,2分钟)
拼音:yǎngzhīmígāo,zuanzhīmíjiān
释义:原形容颜渊对于孔子之道的赞叹,后指努力攻读,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极高水平。
出处:《论语·子罕》,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文学作品的引用: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三、第一缕花香——美文园地
介绍家乡的柿子,从柿子红了开始,到重点介绍柿饼的制作过程,一直写到当下不被人重视的柿子和可做绿化树种的柿树,喜爱和惋惜之情溢于言表。由于喜爱,作者似有不尽之言,因而,让人觉得有时过于繁琐了。
心情舒爽,读的时候尽量欢快些。10分钟。
柿子红了
每年霜降前后,是柿子采摘的季节。在北方的水果当中,柿子是最晚成熟的,也是深秋里最亮丽、最暖人的一道景色。
总觉得柿子树是一种奇怪的果树,至今也没有改变这种看法。比如它的叶子,秋风一紧,便“刷”的由绿变红,几乎没有任何预兆。时间不长,就又如商量好了一般,一夜之间便脱落殆尽,满树的柿子忽然就暴露在阳光下,赤裸裸一览无余。此时果实虽已红亮可人,但还是有些生涩难耐。
似乎有些残忍,果未熟,叶先衰,然而这却是柿子树的一显著特性。因为在自然条件下,柿树的果实不经过暴晒,不经过霜寒,便无法去除青涩,或者说只有经历如此才能真正成熟,才能味甘如饴。这也是柿树最让我感到奇怪和喜欢的地方,就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很贴切。
柿子曾是家乡第二大水果产业,每年此时,一枚枚柿子如一盏盏小巧精致的红灯笼,挂满了枝枝杈杈,照亮着荒凉萧瑟的山野。
柿子比较容易采摘,虽然树形高大,但没有了叶子的遮挡,一目了然,只怕你的手不够用了。采摘完毕后才是真正忙碌的时候,因为柿子很少有人鲜食,而且又不易长久储存,所以绝大多数柿子都被做成“柿饼”。留下的极少部分品质绝佳的也几乎全用来摊制“柿子煎饼”。
做“柿饼”的第一步,也是最劳人的一步,就是把柿子逐个去皮。每户都差不多有几千斤的柿子,一堆一堆地挤满了院落,如一座座火焰山。看着很养眼,但心中却也直发憷。往往是全家齐上阵,不分昼夜地削啊削啊,手磨起了泡,嘴巴上了火,也不能停歇。只因节气不等人,若过了立冬,赶上冰冻,“柿饼”就很难成形了。
第二步,即把去净皮的柿子,仰面均匀的摆放在事先用秫秸做成的箔上晾干。这是村里每年最拥挤,最热闹,也是最美的时刻。家家户户从院里至院外,大街小巷,总之村里所有的空闲处,都晾晒开了。着眼处均是一片红红火火,就如村人丰收后的喜悦在四下里流淌。而我们这些淘气馋嘴的孩童,怎禁得住如此鲜亮亮的诱惑?不管溜到哪儿,只管随手抓起便往嘴里填,以至于糊得满嘴满脸满身,似红孩儿一般。但鲜柿却是不宜多吃的,尤其是年幼和体衰多病之人,于是,家家就都有了嚷嚷着肚子痛或拉肚子的孩子了。然而没有人为此接受教训,来年依旧,因为这是丰收的巨大喜悦与诱惑,无人能挡。
做“柿饼”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在晾干的同时,每天都要用手挨个由上往下挤压一番,而且用力要拿捏均匀。若用力过大,柿子就会破裂,“柿饼”的品质随之下降,价格自然就很难上去了。
其实做“柿饼”的三个步骤是在同时进行,边削边晾边挤压,循环往复。常常是早的已经入库,那边还有刚上箔的,因此这个活计让人不得一丝空闲。亏得这个季节雨水稀少,尽管不丢松的劳累一天,晚上还是可以踏踏实实地睡个安稳觉的。
经过数日风吹日晒,露浸霜寒,柿子上出现了一层薄薄的如白色粉状的东西,(我们称为“柿霜”),且圆溜溜的柿子也已经被挤压成了约一指厚的饼状,“柿饼”就算晾制成功了。
“柿饼”确实比鲜柿有味道,鲜柿甜腻的让人生畏,而“柿饼”充分保留了鲜柿的糖分,却甜而不腻,而且口感爽滑,筋道有余。怪不得红亮亮的鲜柿,身价远不如其貌不扬的“柿饼”。
也不知多少年没吃到“柿饼”了,它的样子似乎也在记忆里渐渐淡出,但柿子还是一如既往的挂满树枝,红遍山野。村人都讲,“为这累死累活忙一天,还不如去做天工来的轻省,赚得也多”。所以这满山的柿子再无人去打理,累累硕果也任其自生自落。
是啊,好像其他的水果都在“水涨船高”,却唯独柿子不知为何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虽然现在有专业人士呼吁,“一天一苹果,不如一天一柿子”,然而还是很少见到有多少人喜欢享用它。倒是柿子树因其树干挺拔俊秀,枝叶干净清爽,果实更是透着喜庆,惹人喜爱,且又极少虫害,所以转身成了城市绿化的热门树种,身价竟也不菲。这应是柿树的一大幸事吧?而于我,却还是忘不掉甜美筋道的“柿饼”,虽然在超市有“柿脯”可买,可总也品不出晨露早霜的甘甜,嗅不到淡淡的山野清香。(来自文章屋)
四、第一滴甘露——文言源泉
我们常说:“无功不受禄。”曾子就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了这点,表现了其高尚的节操,得到了孔子的赞赏。(12分钟)
曾子辞邑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说苑·立节》)
参考译文: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好品德是足够用来保全他的节操的。”
参考答案:
1.C
2.D
3.列数字夏季温度不会很高的一个原因
4.昆明地处云南东部,云南北部和东部的高大山脉又能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
5.B
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