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荀子社会不应该人人平等 [复制链接]

1#

《荀子·王制篇第九》: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

荀子说的这段话,放在今天来看有着非常强烈的反动意识形态。他说:水火、草木、禽兽的特质都比不上人,人是最珍贵的生物,因为人能够群居,群居就有不平等,而且社会只有不平等了才是和谐社会。

如果这段话被佛陀看到,他会指责说:“分别心太重了,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众生皆有佛性。”但是儒家却不这么看问题,儒家会认为:“人人平等”其实就是“礼崩乐坏”,儒家非常坚信人一定要分为三六九等,如果人人平等那么资源将无法分配,人们的生活水平将会极具下降,没有特权阶级老百姓就像是无头苍蝇和禽兽已经没有分别了。

所以,人与人之间必须通过一种叫做“礼”的东西区分开来,这种区分是越详细、越复杂、越容易操作、越能体现阶级的特性越好。当然儒家主要抨击的不是佛陀,而是墨家,孟子曾经用性善论狠狠地打击了墨家一次,后来的荀子又从性恶论的角度出发再一次给墨家猛烈一击。

不过荀子要比孟子技高一筹,他还充分考虑到了社会流动性的问题,他认为:贵族如果不尊崇“礼”的教诲就应该降为平民;平民如果能够尊重“礼”的作用,就应该升级为贵族。

我们之前说过荀子的“性恶论”其实就是要推导出“学习”的重要性,一切“善”都是“伪”的,要把这个“伪”持续下去就需要不停地学习,荀子能够走得比孟子更远一些,跟他个人的“劝学”是离不开关系的。

不平等才能有序

根据“性恶论”的基础,我们不难得出,人人平等的话学习的动力就没有了,你也不比谁高一筹,我也不比谁低一筹,大家都是平等的,既然是平等的——学习的重要性就没有了。那么那个“伪”不要说持续的问题,就算是存在不存在都还有待商榷了,这样的理论已经非常靠近霍布斯的《利维坦》了。

也正因为如此,荀子在晚清被批判得特别惨,被定义为了中国专制几千年的罪魁祸首。这可是给荀子老先生扣上了一顶意识形态的大帽子,老人家就算把棺材板踢破站起来,也无法反驳,因为他的理论确实如此。

荀子曾经举一个很著名的例子,他说:“天是高的,地势低的,因为有了“天高地低”所以才有了道法自然,这是顺应天命;如果天地一样高,就是混沌,混沌中万物都是平等的,但是草木、牲畜包括人都无法生存下去。”古人非常喜欢用这类的类比,但是很多情况下这些类比都是错的,叫做生拉硬扯地牵强附会。

有了“天高地低”的理论作为基础,荀子又开始展开联想:其实我们人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男女,君子小人、贵族平民的区别那么社会就会回归到混沌,一团乌黑。而“礼”就是盘古大斧,是劈开人类混沌的利器,所以大家要尊崇“礼”的教化。

荀子又用了一个非常高明的比喻说明上下流通的重要性,也就是学习的重要性,如何持续“伪”原文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如果贵族不学习礼,就会去做庶民,如果不做庶民的话,那么上行下效的结果就是民不聊生,天地崩塌;如果庶民去认真地学习了“礼”那么就可以做贵族,让天地重新回归原来的自然运转。

我们读书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和语境,否则就很容易断章取义,后世魏征在劝说李世民的时候就用了这个典故,不过他的意思已经完全变了,他说的是“要对老百姓好,否则老百姓就会造反。”这也是特定的历史年代的产物。

《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其实也是荀子为了证明社会不应该人人平等而发出的感叹,当时看来简直就是反动至极、丧心病狂,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无神论”。荀子的意思是:“天不会随着人们的意志而改变,他该怎么运动就怎么运动,不会因为尧的降世而带来幸福,也不会因为夏桀的暴政而带来灾祸。”接下来就是神道设教、君权神授,统统不存在了。

能够做天子的人肯定是自身修为非常高的人,对于“伪”的学习肯定也是最好的,所以才有了“礼”的存在,只有通过“礼仪”的束缚才能社会安定。

“礼仪”带来的自然就是不平等,不能共享资源,如果人人平等的话,那么社会资源就这么一点,必然是你争我夺,最后体无完肤,大家团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