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荀子真正聪明的人,是不会不貌取人 [复制链接]

1#

文章作者:琢磨君

我们现代人经常说“以貌取人”,还说什么“没有人愿意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了解你的内在”。其实,以貌取人是很片面,不可取的。

那么,古人对待“以貌取人”又是怎么样的看法呢?

谋圣鬼谷子先生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只通过外貌、外表去判断一个人,是不准确、不全面的,这犹如从管子里去看豹子,很狭隘。

无独有偶,战国时期最后一位儒家集大成者荀子也在“非相”这篇文章中说:

观察人的相貌来推测祸福,古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

可见,古代的先哲圣贤都是不赞成以貌取人的。

既然以貌取人的方法不可取,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正确识人、看人呢?

荀子紧接着在《非相》中说道:

观察人的相貌,还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还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因为相貌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立身处世方法重要。

这番话非常耐人寻味,如果我们细品一下,便会决定荀子的话很有道理。

其实,这个观点和西方人所说的“思想决定命运”是高度吻合的,因为外貌只是人体的一部分,内涵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除了荀子,儒家创始人孔子也不赞成“以貌取人”,他曾经说过识人的最靠谱方法就是“观其言而察其行”。由此可见,孔子也赞成通过一个人的内心思想和行为来判别其为人。

有些人,其貌不扬,长相丑陋,但是很有思想与才能,三观很正,也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

比如说,徐偃王的形貌,眼睛向上可以看到前额;孔子的形貌,脸上就好像戴了一个可怕的面具;周公旦的形貌,身体好像一棵折断的枯树;皋陶的形貌,脸色就像削去了皮的瓜那样呈青绿色;闳夭的形貌,脸上的鬓须多得看不见皮肤;傅说的形貌,身体好像立起来的鱼鳍;伊尹的形貌,脸上没有胡须和眉毛。夏禹瘸了腿,走路一蹦一蹦的;商汤半身偏枯;尧、舜有三个眸子。

按照“以貌取人”的说明,他们都不该有什么出息,但是这些人都流芳百世,被后世尊为先哲圣贤。可见,如果我们只是从他人的高矮、美丑来分辨善恶好坏,就很容易出差错,最终自欺也欺人。

还有些人,相貌俊美,老天给了他们一副美好的外貌,但是他们坏事做尽,最后沦为历史的罪人。

比如说,夏桀、商纣王魁梧英俊,是天下相貌出众的人;他们的体魄强壮、身手敏捷,足可对抗上百人。但他们最终都是身死国灭了,被天下人所耻笑,后世一说到残暴的君主,就会拿他们作例证。

可见,人生的福气与祸患,并不是由先天外貌决定的,而是由后天的行为和思想。就如古语所说:行为是心性的外在表现,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知道他的祸福吉凶。

正是因为如此,荀子得出了一个结论:立身处世的方法正确,思想又正确,那么形体相貌即使丑陋,为人还说好的,也不会妨碍一个人成为君子。如果一个人形体相貌很好看,然而思想与立身处世方法很丑恶,那么也不能掩盖他成为小人。

最后,提醒大家:虽说“以貌取人”是不可取的,但是“相由心生”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比如说,一个人总是怨天尤人,内心充满负能量,那么他就是一脸戾气,给人一种不友好的感觉。反之,一个人内心充满正能量,积极乐观,心善、言善、行善,一脸慈祥和气,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难怪古人会说:心地是相貌的根本,审察一个人的内心,就可以了解他的善恶之性。

最后,荀子大概举例说明哪些不好的思想或行为容易招致祸患,他说: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21%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