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荀子四四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手术多少钱 https://m.39.net/pf/a_4580468.html

译注:方勇李波

出版:中华书局

礼论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谷,犹且羞之,而况以事其所隆亲乎!故死之为道也,一而不可得再复也,臣之所以致重其君,子之所以致重其亲,于是尽矣。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谓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谓之瘠。君子贱野而羞瘠,故天子棺椁十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然后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数,皆有翣菨文章之等以饰之,使生死终始若一,一足以为人愿,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极也。天子之丧动四海,属诸侯;诸侯之丧动通国,属大夫;大夫之丧动一国,属修士;修士之丧动一乡,属朋友;庶人之丧合族党,动州里。刑馀罪人之丧不得合族党,独属妻子,棺椁三寸,衣衾三领,不得饰棺,不得昼行,以昏殣,凡缘而往埋之,反无哭泣之节,无衰麻之服,无亲疏月数之等,各反其平,各复其始,已葬埋,若无丧者而止,夫是之谓至辱。礼者,谨于吉凶不相厌者也。紸纩听息之时,则夫忠臣孝子亦知其闵已,然而殡殓之具未有求也;垂涕恐惧,然而幸生之心未已,持生之事未辍也;卒矣,然后作具之。故虽备家,必逾日然后能殡,三日而成服,然后告远者出矣,备服者作矣。故殡,久不过七十日,速不损五十日。是何也?曰:远者可以至矣,百求可以得矣,百事可以成矣,其忠至矣,其节大矣,其文备矣。然后月朝卜日,月夕卜宅,然后葬也。当是时也,其义止,谁得行之?其义行,谁得止之?故三月之葬,其以生设饰死者也,殆非直留死者以安生也,是致隆思慕之义也。

译文:礼,是用来小心地处理生与死的。生,是人生的开始;死,是人生的终结。终结与开始都处理得很完善,为人之道就完备了。所以君子严肃地对待生又慎重地对待死。对待死与对待生一样,这是君子的原则,礼义的体现。重视人活着的时候而轻视人死了的时候,这是敬重活人有知觉而怠慢死人无知觉,这是奸邪之人的处世原则和背叛的思想。君子用背叛的思想来对待奴仆和小孩,尚且感到耻辱,何况对待自己的君主和父母呢!所以死亡这件事,只有一次而不可能再有第二次,臣子表达对君主的敬重,子女表达对父母的敬重,在对待他们的死上体现得最充分了。因此侍奉生者不忠诚厚道、不恭敬有礼叫做粗野,葬送死者不忠诚厚道、不恭敬有礼叫做轻薄。君子鄙视粗野而耻于轻薄,所以天子的棺椁有七重,诸侯有五重,大夫有三重,士有两重,然后都有衣服祭品多少厚薄的数目规定,都有装饰物和花纹图案等的不同等级来恭敬地文饰,使他们生前与死后、开始与终结一样,完全满足人们的愿望,这是先王的原则,忠臣孝子的最好准则。天子的丧事惊动天下,诸侯都来参加;诸侯的丧事惊动盟国,大夫都来参加;大夫的丧事惊动一国,上士都来参加;上士的丧事惊动一乡,朋友都来参加;百姓的丧事聚集同族亲戚,惊动州里。受到刑罚的罪人的丧事不能聚集同族亲戚,只能妻子、儿女来参加,棺椁只能三寸,衣被只能三件,不能装饰棺材,不能白天送葬,只能黄昏埋掉,亲属穿着平时的衣服去埋葬,回家不能有哭泣的礼节,不能披麻戴孝,没有因亲疏关系而服丧日期不同的等级差别,各自回到平时的状态,各自恢复到当初的样子,已经埋葬,就像没有死人一样而丧礼一律废止,这就叫做最大的耻辱。礼,是用来小心地对待吉凶使它们不能互相侵犯的。用新棉絮放在临死者的鼻前来查看他的气息的时候,那么忠臣孝子也知道他生命垂危了,然而殡葬入殓的器具还不能考虑;流泪害怕,然而希望他活下来的念头没有中止,侍奉活人的事没有停止;死了,然后才准备丧葬物品。所以即使丧葬物品准备好的人家,必定过一天才能殡殓,三天后才穿上孝服,然后到远方报丧的人出发,准备治丧物品的人开始办理。所以殡葬时间,长了不能超过七十天,短了也不少于五十天,这是为什么?回答是:远方的人可以赶到了,一切都准备好了,各种事情都完成了,他们的忠心尽到了,他们的礼节很盛大了,他们的仪式很齐备了。然后月初占卜葬地,月末占卜葬期,然后埋葬。这个时候,不合道义的事,谁能去做呢?合乎道义的事,谁能禁止呢?所以三个月的葬礼,它表面上是用生者的陈设来文饰死者,恐怕并不是想留下死者来安慰生者,是在表达非常尊重和思念之情啊!

丧礼之凡:变而饰,动而远,久而平。故死之为道也,不饰则恶,恶则不衰,尔则完,玩则厌,厌则忘,忘则不敬。一朝而丧其严亲,而所以送葬之者不衰不敬,则嫌于禽兽矣,君子耻之。故变而饰,所以灭恶也;动而远,所以遂敬也;久而平,所以优生也。礼者,断长续短,损有馀,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故文饰、粗恶,声乐、哭泣,恬愉、犹戚,是反也,然而礼兼而用之,时举而代御。故文饰、声乐、恬愉,所以持平奉吉也;粗衰、哭泣、忧戚,所以持险奉凶也。故其立文饰也,不至于窕治;其立粗衰也,不至于瘠弃;其立声乐恬愉也,不至于流淫惰慢;其立哭泣衰戚也,不至于隘慑伤生,是礼之中流也。

译文:丧礼的常道是:人死了就需要装饰,举行丧礼后死者远去,时间长了内心就恢复了平静。所以料理死亡的做法是,不整容就会难看,难看了死者就不会悲哀;离死者近了就不严肃,不严肃就会厌恶,厌恶就会怠慢,怠慢就会不恭敬。有一天自己的双亲死了,而葬礼不悲哀不恭敬,那就近于禽兽了,君子以此为耻。所以人死了就整容,是用来消除厌恶的;举行丧礼而死者远去,是用来表达恭敬的;时间长了内心就恢复了平静,是为了调养生者的。礼,是取长补短,减少有馀、弥补不足,表达爱慕恭敬的仪式,来养成实行道义的美德的。所以文饰和粗恶,音乐和哭泣,愉快和忧戚,这是对立的,然而礼都加以采用,交替运用。所以文饰、音乐、愉快,是用来对待平安吉祥的;粗恶、哭泣、忧戚,是用来对待危险和不幸的。所以在设立仪式修饰时,不至于妖艳;设立简陋的仪式时,不至于太刻薄;设立欢乐愉快的仪式时,不至于放荡懈怠;设立哭泣悲哀的仪式时,不至于过分悲伤、损害身体,这是礼的中和之道。

故情貌之变足以别吉凶,明贵贱亲疏之节,期止矣;外是,奸也,虽难,君子贱之。故量食而食之,量要而带之,相高以毁瘠,是奸人之道也,非礼义之文也,非孝子之情也,将以有为者也。故说豫娩泽,忧戚萃恶,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颜色者也。歌谣謸笑,哭泣諦号,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声音者也。刍豢、稻粱、酒醴、餰鬻、鱼肉、菽藿、酒浆,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食饮者也。卑絻、黼黻、文织,资粗、衰绖、菲繐、菅屦,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衣服也。疏房、檖、越席、床笫、几筵,属茨、倚庐、席薪、枕块,是吉凶忧愉之情发于居处者也。两情者,人生固有端也。若夫断之继之,博之浅之,益之损之,类之尽之,盛之美之,使本末终始莫不顺比,足以为万世则,则是礼也。非顺孰修为之君子,莫之能知也。故曰:性者,本始才补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知,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圣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诗》曰:“怀柔百神,及河乔岳。”此之谓也。

译文:所以神情容貌的变化足以区别吉凶,表明贵贱亲疏的礼节,这就可以了;如果不是这样,就是奸邪,即使难以做到,君子也看不起它。因此,要根据食量来吃饭,要依据腰围来系带。为了标榜自己的高尚而毁坏自己的身体,这是奸人的行为,不是礼义的规定,不是孝子的真情,而是有所图谋。所以高兴欢乐、面色红润,忧伤悲哀、面色憔悴,这是吉利与不幸、忧愁与愉快的心情表现在脸上。唱歌嬉戏、哭泣啼号,这是吉利与不幸、忧愁与愉快的心情表现在声音上。牛羊猪狗等肉食、稻米谷子等细粮,和甜酒、稀粥、鱼肉、豆叶、水浆,这是吉利与不幸、忧愁与愉快的心情表现在饮食上。祭服、礼服、有花纹的丝织品,粗布、丧服、单薄的麻衣、草鞋,这是吉利与不幸、忧愁与愉快的心情表现在衣服上。宽敞的房屋、深邃的宫室、柔软的蒲席、舒适的床、矮桌和垫子,用草盖顶的房子、守丧时的简陋木房、柴草铺成的席子、用土块做成的枕头,这是吉利与不幸、忧愁与愉快的心情表现在居住上。人们的两种心情,是人生本来就有的。至于斩断它或继续它,丰富它或简化它,增加它或减少它,使它触类旁通而又能充分表达,使它丰盛又完美,使本末、始终没有不和顺的,足以成为万世的法则,这就是礼。不是顺从、精通礼而又实践礼的君子,是不能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说:人的本性,是自然质朴的;人为的努力,就是使礼节仪式隆重盛大。没有本性那么人为就无从施加,没有人为那么本性就不能自己完美。本性与人为相合,然后圣人的名声就纯一了,天下的功业就完成了。所以说:天地相互配合而万物就生成了,阴阳相互交接而变化就出现了,本性与人为相互结合而天下就安定了。上天能产生万物,不能治理万物;大地能负载人类,不能治理人类;宇宙中的万物和人类,等待圣人然后才能各得其名分。《诗经》中说:“安抚众位神仙,祭祀黄河高山。”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