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春秋战国魏国的衰落 [复制链接]

1#

上回说到,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在魏文侯的治理下率先崛起,从此拉开了战国时期诸侯国竞争的序幕。但是魏国并没有一直强盛,却逐渐衰落下去,这是为什么呢?

魏文侯死后先后历经了魏武侯、梁惠王两代君王,前后延续了近70年。在这70年内,魏国的文治武功达到了强盛,战国时期,正是由于魏文侯举贤任能,天下儒生来了,法家来了,诸子百家都来了。魏国可谓是百家争鸣的孕育之地,这在《左传》中有详细记载。贤人云集,诸如:李克(子夏学生)、魏成子(魏文侯的弟弟)、翟璜、西门豹、吴起(曾子学生)等。先前孔子周游列国,在鲁国治学,弟子三千,天下人都来向他学习,鲁国是天下文化的中心,孔子去世后,天下士子都跑到魏文侯这里,魏国就成了天下的文化中心。武功方面,魏国在魏文侯时期向西扩展,当时秦国军事实力严重不足,只能一退再退,一直到了函谷关附近的武城地区,并修建长城,抵御秦国向东,魏武侯时期又向东发展,直达卫国、宋国边境,吓得两国君主急忙派人朝贺,甘愿为附庸国。梁惠王时期也是大动干戈,差点灭了两国。

那魏国的军事实力为什么这么凶悍呢?《荀子·议兵》记载:其一,军制好(选拔士卒,专挑精神头好的,一个国家,健全的军事精神永远需要,你要是强征民夫打仗,那就是豆腐渣军队),其二,武器好(魏国士兵身穿三层铠甲,使用十二石的弩(一种用脚踩的大型弓箭),最大射程可达步(米),每个士兵带三日军粮,可日趋百里行军),其三,用人得当(比如,乐毅的父亲乐羊率兵攻打中山国,打了三年,回到国都后对魏文侯说:大王您看,我的仗还打的不错吧,中山国乖乖的,魏文侯命人将一个箩筐抬出来对乐羊说:你看,这些都是你这三年打仗,其他大臣弹劾你的奏章,乐羊自愧不如。可见魏文侯用人不疑,《孙子兵法》讲:“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

文治武功达到一个顶峰之后,衰落自然就开始了。《战国策》中记载了魏文侯的格局之大:赵国、韩国互相攻打,都像魏文侯借兵,魏文侯称都是兄弟,干嘛借兵打自己人呢,并私下里极力促进两国的关系,可见魏文侯是个有大战略的君王,地图上三晋之地,即如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带,可谓是秦国向东扩张的极大阻碍,若三晋坚如磐石,那秦国怎么也不会打过函谷关,一统天下。近代学者顾炎武也说过:”山西居天下形势“,可见此地是经营中国的战略要地,拿下山西,天下可大定,尤其是战国时期。比如:秦穆公是当年多么厉害的人物,一直想向东发展,绞尽脑汁地想办法,但是,就是办不到。因为当时晋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国,彻底阻挡了秦穆公向东扩展的想法。因此,魏文侯是极力抹平三晋这颗有缝的蛋,不让秦国和齐国得逞。

但是到了魏武侯时期,格局就小得很了。说有一天,魏武侯带领大臣前去黄河巡查天下形势,到了大瀑布面前说:我真是太厉害了,你看现在的魏国,前后有大山作为屏障,左右有大河隔绝蛮族,可谓是天府之国啊,坐下有位王钟就说:是啊是啊,大王说的对。吴起冷冷地对王钟说:王先生,你这是亡国之音呐,昔日上古时期三苗氏凭借大山大川还不是被禹灭掉,夏桀也是凭借大山大河隔绝他国,还不是被商汤灭了,还有商纣王也是如此,魏武侯说“善”,西河之地就归你管啦。可见,魏武侯没有父亲的大格局、大战略,说白了就是:没文化真可怕。魏国在他的治理下能好吗?

可见,历史对于一个人做人做事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读史使人明智,岂是妄言!所以《孟子》就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就说,你要统治国家,要励精图治,不能单纯依靠大山大河,政治不清明,还非得拉铁丝网封闭边关,这是不行的。要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以说魏国的衰落首先在治国理念和治国的战略上已经降低档次了。

其次,魏武侯又在处理韩赵魏三兄弟的国家关系上捅了娄子,处置失当。赵国见卫国孤零零的在那里等着被吞噬,于是出兵占领了卫赵边境刚平,魏武侯见状,立刻联合齐国征伐赵国,约定事成之后瓜分卫国,赵国见状,又联合楚国背后偷袭魏国,于是因为一个小小的战役把东部诸国卷了进来,战争很快结束了,双方各有损伤,从此,三晋就不是原先那个步调一致的三晋了,魏武侯又与韩国发生了领土纠纷,从此韩赵魏分崩离析,慢慢的各自疏远。而且三国也没有会盟缓和此事,谁都不让步,内部问题就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到了秦国崛起,利用其中矛盾,灭了三晋。

魏武侯生前还少做了一件大事:立太子,于是他死后,魏国分成了两个阵营:太子熒(梁惠王)和公仲缓,魏国有一位馋侫之人就去韩国找韩懿侯,韩懿侯见状联合赵成侯,准备灭了魏国,但是快到了魏国后,韩赵发生分歧,于是赵成侯带兵回去了,韩懿侯见状,没意思了,也回去了,魏国大难不死,梁惠王惊险继位。我们回过来想:倘若韩赵两国当时没有发生分歧,将魏国一分为二了,那就给秦国后来一统中原打草稿,列国也是极力阻止的。

其三,梁惠王继位九年后,为了经略东方土地,将国都迁到了大梁(今开封一带),西方的秦国就像弹簧一样,你一直欺压,到头来一定全部反噬给你,然而东方的卫国、宋国都是可以消灭的,于是他决定迁都东征。他起初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老子》有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意思是:你办事情,光想着好,那这个事就坏了。魏文侯时期,天下贤士云集,到了魏武侯时期,商鞅去秦国了,吴起去楚国了,魏武侯要是留住一个人,就可安天下,到了梁惠王时期,几乎所有的贤士都走光了,国家疏于治理。

梁惠王迁都就像在原本平静的水面,扔了一块大石头,顿时诸侯国兴起波澜,万一齐国崛起,楚国崛起,秦国再抄你的后路,那魏国怎么办,这些事情梁惠王都没有想过。他只看到:齐国蔫巴巴的,楚国还在发展,秦国穷苦不堪,根本不用管。就像把自己放在了柴火堆上,诸侯国一点火星都能把他烧了。这是典型的“智小而谋大”。纵观历史年,他相当于把自己带到了一个四战之地,没有金刚钻,还要揽瓷器活,最终只能任人宰割。

总结一下:魏国的强盛是左右开弓,东边的齐国感到受到了威胁,穷则变、变则通,逐渐向魏国学习,变法图强,齐国开始崛起。西边的秦国也受不了了,被魏国打的没有还手之力,也在开明君主秦孝公的治理下,开始了深刻的变法(商鞅变法)。魏国怎能不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