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尧舜禅让说触动了多少人的神经,真相如何, [复制链接]

1#

古今中外,皇帝登基、国家元首就职都是非常神圣的,有宣誓宪法的,有手按圣经的,有请教皇加冕的,隆重庄严的仪式一个合法性的问题。

如今的泰国国王拉玛十世、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日本德仁天皇和沙特国王萨勒曼等等依然是通过家族继承登上帝王宝座的;而大多数的国家则是通过各种选举方式产生最高领导人的。

据说当年拿破仑一把从教皇手里夺过了皇冠戴到了自己头上,他的合法性他自己说了算,因为他的权力来自革命。

汤武革命一直备受争议,荀子批驳了汤武弑君的说法,但是汤武的合法性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汉景帝时,鸿儒辕固生坚持认为汤武受命于天而践天子位,道家的黄生却认为汤武弑君自立,两个人在汉景帝面前吵得不可开交。

汉景帝左右为难,只好和了一次稀泥,因为无论支持谁,都会危及刘家王朝的皇帝宝座。自此以后,当时就没有人敢议论这个事情了。

汉景帝可以让朝臣禁声,但王莽还是以圣人的身份断了大汉的宗嗣,通过禅让篡汉自立“新”朝。东汉末年,曹丕又玩了一把禅让,大汉江山再也没能东山再起。

无论是汤武受命还是尧舜禅让,核心都是天子登基的合法性问题。

尧舜禅让历来受到儒家正统的推崇,那么荀子为什么要质疑尧舜禅让之说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看看荀子是如何质疑这一说法的,然后从中发现荀子之议背后的文章。

当时社会上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大禹。”比如《墨子·尚贤上》就说:“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荀子明确指出,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

天子的权势地位至高无上,放眼天下,无人可与之匹敌,他能把帝位让给谁呢?

尧舜道德纯洁完备,英明智慧,高居帝位,坐北朝南决断天下大事,臣民百姓无不震动,纷纷听从命令,接受教化而归顺。

在尧舜的统治下,天下没有被埋没的人才,没有被遗忘的好人好事,和尧舜保持言行一致的就正确,违背他们的就是错误。他们为什么要把天下让掉呢?

尧帝

有人就说:“是在他们死了以后再把王位禅让给家族以外的贤人的。”这样说也是不对的。

圣王高高在上,根据德行确定臣属的地位尊卑次序,衡量他们的才能授予相应的官职,使天下万民各得其所,都能承担自己的职责。如果他们不能用道义来制约私利,不能通过后天的努力来改造本性,那就让他们都当老百姓去。

圣王死了以后,如果天下没有圣人,那么根本就没有人能够接受禅让。

天下如果有圣人而且是圣王的后代,那么天下之位没有变化,朝廷百官的职位还和原来一样,国家的政治制度也没有改变,天下依然安定和谐,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帝尧的后代继承了帝尧的天子之位,哪里有什么改变?

如果圣王的后代中没有圣人,朝廷三公中的圣人践天子之位,那么天下人就像回家一样,天下回归圣王之道而复兴,天下依然安定和谐,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像帝尧的一样的圣人继承了帝尧的天子之位,哪里有什么改变?

天子活着,天下只有一尊,那么天下和谐顺畅,尊卑有序,各安其位。一旦天子死了,那么能够治理天下的圣人一定会出现。因为各自的名分都是完全符合礼义的,哪里还用得着禅让呢?

天子出巡

又有人说:“是尧舜年老体衰才把王位禅让给别人的。”这样说也是不对的。

人的血气筋骨体力是会衰退,但智慧、分析判断和抉择能力却是不会衰退的。

他们继续争辩说:“年老的人不能忍受劳累,所以要退位休息。”荀子讥讽道,大概是说这话的人自己怕劳累吧。

天子权势至高无上,身体上极其安逸,心情极其愉快,志意晓畅,所以天子地位尊贵,身体是不会劳累的。

看看天子是如何享受生活的吧!

天子穿着五彩的衣服,颜色搭配有致,饰以华美的刺绣,还要佩戴珍珠玉件;饮食都是牛、羊、猪等肉食和各种珍贵奇异的佳肴,香气弥漫,期间有音乐伴奏,歌舞助兴,宴席撤下后用于祭祀。上菜的仆人就有上百人,都在西厢房听候吩咐。

天子听政时,要摆设帷帐,天子背靠大屏风而坐,礼官随伺在旁,诸侯大臣恭敬地小步快走到堂下。

天子出宫门,有巫觋选节日拔除不祥;天子出城有宗祝求神祷福;旅途乘坐宽阔的大车,脚踩着柔软的蒲席,以保养身体;车旁放置香草以养鼻,车前横木花纹交错以养眼,车子慢行时车铃声合《武》《象》之音、车子疾行时鸾铃合《韶》《护》之声以养耳。

三公扶着车辕、握着缰绳,诸侯有的扶着车轮、有的护在车厢两侧、有的在马前引路,大国诸侯、大夫、小国诸侯与和其他官吏依次紧随车后,穿着铠甲的士兵夹道护卫,普通人都远远躲开,谁也不敢注视观望。

天子坐着像一尊大神,行动像天帝一样被簇拥。保养身体预防衰老,还有比这更好的吗?老人需要休息,还有比这更安定快乐宁静愉悦的吗?

所以说:诸侯有告老退休的,天子没有告老退休的。

舜帝

有诸侯禅让国家的,没有天子禅让天下的,自古到今都是这样。

荀子愤然说道,所谓“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大禹”,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假话,是肤浅者的传闻,是孤陋寡闻者的胡说。他们不懂得对错的道理,不懂得国家与天下、天子和其他人之间时完全不同的,和这些人谈论天下的大道理是没有意义的。

从荀子的长篇大论中,我们可以发现,荀子并没有通过例举史实来直接论证他的观点,而是通过逻辑推理,批驳对方的观点间接地确立自己的论点。

很明显,荀子并不认为天子之位应该在家族内继承,只有圣人才能成为天子,所以尧以后舜称帝,舜以后大禹称帝,都是很自然的,因为舜和大禹都是圣人。

说到底,舜和大禹的帝位都是受命于天,不是前任帝尧和帝舜的个人意愿所能决定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尧或者舜私人的天下。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荀子说,汤武不是弑君,而是受命于天,天下归心而登天子之位。

舜帝

大禹治水

在这件事情上,孟子的观点与荀子完全一致。

孟子的高足万章问老师:“帝尧把天下授予舜,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没有这回事,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予人。舜得到天下,是上天授予的。”

孟子进一步解释说:“舜辅佐帝尧治理天下二十八年,帝尧向上天推荐了舜,上天天接受了;于是又把舜介绍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帝尧去世后,舜为他服丧三年,为了让尧的儿子继承天下,自己避居于南河。可是,天下诸侯都来朝见舜,百姓也都歌颂舜。这样,舜才回到帝都,登上了天子之位。”

然后,孟子又把同样的故事运用到舜和大禹身上,然后引用孔子的话说:“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意思是说,尧舜禅让与夏商周的朝代更迭,道理都是一样的。

孟子谈论尧舜禹权力转移时,都用的是“与”字,这里才出现了“禅”字,而且说是孔子说的。

论语里记载,帝尧对舜说,上天要把天子之位授予给你,你要执守中正之道,以后舜也是这样对大禹说的。

这样的说法,多少有些含糊。所以孟子应该做了一些发挥和解释,但看来仍然难以解除人们心中的疑惑。所以到荀子时,禅让的说法仍然很有市场。

孟子的解释具有明显的天命观,这与荀子的圣人观有很大的区别。

07

娥皇女英

那么禅让之说是怎么来的呢?

《尚书·尧典》篇首:“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

东汉经学家马融、郑玄和西晋的王肃都认为这是孔子所作的序文。

尧典篇尾记载,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以便考察舜的德行,并告诫舜谨慎履职,并没有提到禅让的事。

《尚书·大禹谟》:舜帝对大禹说,我在位已经33年,如今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你来为我总领百官。舜帝称赞大禹的德行和功绩,说终有一天你要成为帝王。正月初一早晨,大禹接受帝舜的任命。接着舜帝派大禹去讨伐三苗。

可以说《尧典》和《大禹谟》都没有正式禅让的记载,但给人不小的想象空间。

墨子为了宣扬他的尚贤主张,以尧举舜为例子,但也仅仅说“授之政”,并没有说禅让。

因此禅让之说备受质疑,韩非子甚至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人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盗墓出土的《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不过,这些古籍的可信程度,专家们并没能达成共识。

荀子只是质疑了尧舜禅让说,并没有给出权力转移的真相。

正如老子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当儒家将禅让作为美德大事宣扬时,后世便接二连三上演了禅让的大戏,如王莽、曹丕、司马炎、萧衍、杨坚、李渊、李世民、朱温、赵匡胤等等。

曹丕在受禅登基以后,得意地揶揄道:“舜禹受禅,我今方知。”

史书确切记载的第一位主动禅位的君主是赵武灵王(追封的称号),最后饿死沙丘宫;

宋徽宗逃跑前,被迫主动禅位给太子赵恒,自称“道君皇帝”,被大金皇帝封为“昏德公”;

明英宗禅位8年以后,成功复辟当回了皇帝;

乾隆皇帝在位60年,觉得不能超过他爷爷康熙大帝的执政年限(61年),主动禅位给嘉庆帝,却依然牢牢着抓住天子的大权不放。

所谓禅让,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只是权力游戏的手段而已,与德行无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