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消极的智慧,敬畏知止 [复制链接]

1#

前边的文章里提到过,先秦诸子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管子和荀子,一头一尾。

管子被称为圣人之师,先于其他诸子们,而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集大成者,同样,两位都有非常丰富的具体行*经验,可以说都有着丰富的实践智慧。

管子被称为华夏第一相,和齐桓公君臣相得40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为春秋首霸;荀子既做过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也长期做过兰陵令,横跨学术和具体的管理,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者型官员。

今天我们就分享一段《资治通鉴》里关于荀子的内容吧,看看荀子的用人之道。

《资治通鉴·秦纪一》:

孝成王、临武君曰:“善。请问为将。”荀卿曰:“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不可必也。故制号*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处舍收藏,欲周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遇敌决战,必行吾所明,无行吾所疑;夫是之谓六术。无欲将而恶废,无怠胜而忘败,无威内而轻外,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凡虑事欲熟而用财欲泰,夫是之谓五权。将所以不受命于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

这里的故事背景是荀子和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讨论兵法。而这一段重点讲的是荀子的为将之道。主要的论述者是荀子,其他的历史背景就不过多介绍了。

荀子的为将之道,其实就是前边的两句话:

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不可必也。

我们分别来看:

一、知莫大乎弃疑

这里的知是智慧的智,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最大的智慧是不使用疑谋。

这些年权谋类的书大行其道,我们总是喜欢奇谋妙计,总是认为奇谋妙计才能四两拨千斤,很多人喜欢诸葛亮的空城计。其实,我们可以想想,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需要使用这类的奇谋妙计?是我方的实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而且是偶尔为之才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我们能够记下来的所谓奇谋妙计,正是因为他有传奇性、故事性才被记录下来了。而那些使用计谋失败的案例正应为失败的理所当然,所以也基本不会被记录下来。

真正的兵法智慧,从《孙子兵法》来说,是先胜而后战,是有了绝对的获胜把握才开始战斗行动。而不是,我们很多人想象的,先战而后胜,也就是先打再说,胜败靠战场上打出来。这其实胜率极低。而《管子》中的兵法比《孙子兵法》更系统,也更全面,关于胜利的逻辑、方法、条件,管子足足列了21条,从备战到战后的管理都涵盖了。

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孙子兵法》的精髓有着深刻的认知,他把《孙子兵法》的精髓总结为百般以误,就是想办法误导对方的将领。

很多人看到这儿,会说,李世民说的不就是用“疑”吗?这里其实是有细微但是根本的区别的。很多人误解了《孙子兵法》的以正合,以奇胜,把奇理解为奇谋妙计,这里的本意是分兵,也就是要用奇正的转换来牵制敌人,形成局部的绝对优势,从而获胜,真正的战争指挥的艺术就藏在奇正的转换和妙用上。

奇正的转换和妙用,是造成我方在即使大环境下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也能在局部形成绝对优势的碾压。

所以,我们可以看看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就是一种不用疑的智慧,步步为营,即使你知道我的战略、策略,也无能为力。实现绝对实力的碾压,哪怕是在一个小的局部战场。

二、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于无悔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最了不起的行动,不是一举成功,而是从不犯错。

做事的原则,也就是事莫大于无悔,是一经决定,就不后悔。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我们最容易在什么条件下犯错误?

其实,我们最容易犯错误的时候,就是失去了自己的节奏,开始只盯着别人的时候。这种盯着别人有两种,一种是别人可能某个动作或者某个决策,可能就要超越我们了,我们可能就开始想着抄近道,想着投机取巧,期望能够超越别人。

前一段我写过一篇文章《真正的高手,最好自己,等待别人犯错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我们很多企业的竞争,很多时候,就是紧紧盯着对手,想在每一个方面与对手竞争,总想着把对手比下去,把对手打趴下。紧紧盯住对手,绝对不是高明的竞争策略,而应该是先做好自己,以我为主,等待对手犯错误。

就像赛跑,很多人被甩下一截后,直接就崩溃了,觉得自己永远再也不可能追上对手,就直接放弃了。

直接放弃,永远不会有战胜对手的机会。真正的高手,坚持自己的节奏,不因别人比自己跑的更快就死死盯住对手,也不会因为把别人落在身后,沾沾自喜,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最可怕的不是率先领跑的人,最可怕的永远是那些不被别人左右,不被形势左右,坚持自己的节奏,坚持按照事情本来的规律做事的那些沉默者。

我们很多时候,很容易后悔,总是觉得,如果当时这样做,或者那样做就好了,并因此懊恼不已。

其实,懊恼、后悔根本没有任何好处,反而把我们宝贵的精力浪费掉了,情绪也被裹挟,而很多时候,这种条件下汲取的所谓教训,属于矫枉过正。

而且,我们会后悔,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当初做决策的时候,我们有着很强的侥幸心理。觉得我一定行,别人一定会帮我,觉得老天一定会站在我这边,当我们决策时,有这种心态,可以说,我们肯定会后悔。

我们再想一下,有时候我们跟打鸡血似的突击,为什么反而会效率很低呢?是因为经常需要返工,还有就是不是在一个方向上做持续有效的积累,而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虽然速率很快,但是,永远在一个比较低的高度上。

在竞争中,就像《孙子兵法》里所说:善战者,能为己之不可胜,不可使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敌人什么时候能够被打败,要看具体的情况。

三、事至无悔而止矣,不可必也

荀子所说的无悔,不是大义凛然的豁出去了,不计后果的那种很多人所说的“无悔”,而是把事情安排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不出这个范围,就可以说是“事至无悔而止矣”。

在这样一个范围内,不存在侥幸心理,“尽人事听天命”。

《论语·子罕第九》:

子絶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则译为“先生平日绝无四种心,一无臆测心,二无期必心,三无固执心,四无自我心.”

一旦有朋友跟我说:这事我一定能做成,这时候,我一般都会给他泼冷水。这其实就是这里所说的,期必,一旦期必,我们就很容易陷入这样一个循环,想办法走捷径,拔苗助长,侥幸冒险,然后犯错误,然后后悔。

这其实是一种“消极的智慧“,消极是知道自己的极限和能力边界,是一种谦卑和敬畏,而不是消极怠工,什么也不做,是在这样一个范围内,做到最好。

后边的六术、五权、三至,我们就简单的翻译一下,不展开说了:

六术:

故制号*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处舍收藏,欲周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遇敌决战,必行吾所明,无行吾所疑;夫是之谓六术。

释义:

1、制定号令法规,要严厉、威重;

2、赏功罚过,要坚决执行、遵守信义;

3、营垒、辎重,要周密、严固;

4、迁移、发动、前进、后退,要谨慎稳重,快速敏捷;

5、探测敌情、观察敌人的变化,要行动机密,混入敌方将士之中;

6、与敌军遭遇,进行决战,一定要打有把握的仗,不打无把握的仗。这些称为’六术’。

五权:

无欲将而恶废,无怠胜而忘败,无威内而轻外,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凡虑事欲熟而用财欲泰,夫是之谓五权。

释义:

1、不要为保住自己将领的职位和权力而放弃自己取胜的策略,去迁就迎合君王的主张;

2、不要因急于胜利而忘记还有失败的可能;

3、不要对内威慑,而对外轻敌;

4、不要见到利益而不顾忌它的害处;

5、考虑问题要仔细周详而使用钱财要慷慨宽裕。这些称为’五权’。

三至:

将所以不受命于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

释义:

将领在三种情况下不接受君主的命令:

1、可以杀死他,但不可令他率军进入绝境;

2、可以杀死他,但不可令他率军攻打无法取胜的敌人;

3、可以杀死他,但不可令他率军去欺凌百姓。这些称为’三至’

在这一段的末尾,荀子说:慎行此六术、五权、三至,而处之以恭敬、无旷,夫是之谓天下之将,则通于神明矣。”

上边我们讲了六术、五权、三至,而荀子还是给他加了两个条件,才能称之为天下之将,可以通于神明,也就是这里说的恭敬与无旷,那恭敬和无旷的又是什么呢?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战如守,行如战,有功如幸。敬谋无旷,敬事无旷,敬吏无旷,敬众无旷,敬敌无旷,夫是之谓五无旷。

简单的翻译一下:

严肃胜过懈怠,便能取得胜利,懈怠胜过严肃,便将自取灭亡;谋划胜过欲望,就事事顺利,欲望胜过谋划,就会遭遇不幸。作战如同守备一样,行动如同作战一样,获得成功则看作是侥幸取得。严肃制订谋略,不可废止;严肃处理事务,不可废止;严肃对待下属,不可废止;严肃对待兵众,不可废止;严肃对待敌人,不可废止,这些称为’五不废’。

其实核心就两个字,敬畏。保持敬畏之心,小心谨慎,谋划周全,在基本面上保持不败。

同样,侥幸心理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想做到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就要杜绝侥幸心理,相信成功是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