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万物静观皆自得上 [复制链接]

1#

导言:静,是修养,是历练,是需要,是功夫。做到静,就要淡泊,放下,豁达,超然,笃志,怡情。

宋程颢《秋日偶成》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在当今一些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急功近利、浮躁喧嚣的环境下,静读、静思程颢这首诗,不啻为一副沁人心脾的清凉剂。

万物静观皆自得

静,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历练。

据说佛教中的禅,是印度语音译,简称“禅那”,近年翻译为“静虑”。因而坐禅入定,成为参禅悟道的基本功。

唯其静,方可放下俗念,妄念顿息,放下功名,祛除私欲,洗心革面,一心向佛,最终得道。

从以上可看出,静对参禅的重要性,我们不是佛教徒,自然难以完全领略其中奥妙。

禅思静虑消俗念

坐禅静虑虽然是佛教徒的基本功,但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做到深思静虑,我以为也是好处多多。

诸葛亮《诫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诸葛亮把静作为修身养性,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必要条件。

一个人如果功名利禄、私心物欲充满头脑,就不可能立身高洁,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当今无数事实证明,不少官员身陷囹圄,就是因私欲膨胀,忘乎所以,最终身败名裂。

因而作为掌握一定权力的官员,应当像古人一样,每日“三省吾身”,在忙碌一天后、夜深人静时,静下心来考虑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否违反*纪国法,是否合乎为人准则,是否利国利民,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自醒、自警、自励、自强,立于不败之地。

反之,白日忙忙碌碌,晚上灯红酒绿,整日陶醉于喧嚣浮躁、阿谀逢迎,陶醉于酒色熏人、声色犬马的环境和场所中,浑浑噩噩,也就离犯错误甚至犯罪的日子不远了。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荀子《劝学篇》中也云,腾蛇无足而飞,鼯鼠五技而穷,故君子结于一也。

就是说,为学者不可心浮气躁,见异思迁,这山望见那山高,浅尝辄止,而是应凝神静气,专心致志,孜孜以求,方可获得真知。

故真正的学者,大都过着“寂寂寥廖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的生活,不为名利所囚,不为金钱所动,不为女色所惑,不为喧嚣所乱,

吃得苦功夫,坐得冷板凳,一缕阳光,一间陋室,一杯清茶,一方小桌,一枝笔具,则足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纵横捭阖,自得其乐、俯仰天下了。

茶烟轻飏落花风

静,也是健康体魄所必须,心地平静,恬淡而平和,如同一潭止水,水波不兴,自然有利于心宽体胖,不会劳神费力,损伤肝脾。

而心气浮躁,私欲蠢动,从*者,当处长则望局长,当局长奢望部长,“人心不足蛇吞象”,既得陇、又望蜀,为此削尖脑袋,整日奔走权门,策划密室,惶惶不可终日。

青山潭水空人心

有的甚至为此买官卖官,雇人杀官,最终“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命丧黄泉。

为商者,终日企盼“金山银山”,恨不得一口吃个胖子,一锨挖个深井。为达此目的,甚至制假贩假,谋财害命,其结局也可想而知。

即使平民百姓,如果心地狭促,心理失衡,甚至不切实际地与别人攀比,朋友怎样,同学如何,进而产生嫉妒心理:“既生瑜,何生亮?”医院常客。本来生活就不宽裕,而又平添一笔医药费支出,何必自寻烦恼呢?

我以为,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有点“精神胜利法”宽慰自己还是必要的。

你看阿Q先生,面对砍头,仍然是“痛并快乐着”,先是笑嘻嘻地把圈画圆,最后高呼一声“老子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也是一种精神寄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