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荀子劝学说螃蟹六只脚,实际螃蟹八只脚 [复制链接]

1#

荀子《劝学篇》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来证明专心一意在学习上的重要作用。可以肯定的是,荀子的设喻不当。

首先,螃蟹并非不会打洞而寄身于蛇鳝之穴;其次,即使螃蟹自己不打洞而寄身于蛇蟮之穴,也未必是因为浮躁。两千多年来,这个错误的设喻很少有人质疑,倒是有太多人纠结于螃蟹究竟是六只脚还是八只脚。

《现代汉语词典》“蟹”字条注为“螃蟹”,“螃蟹”词条注为“节肢动物,全身有甲壳,眼有柄,足有五对,前面一对长成钳状,叫螯,横着爬。种类很多,通常生活在淡水里的叫河蟹,生活在海里的叫海蟹”。

很明确,蟹有五对十只脚,前面一对两只是螯。我们一般称前面一对螯为螯足,称后面四对为步足。这样看来荀子所谓“六跪”是错的,应该是“八跪”。

但是,人们依然争论不休,历来说法主要有三。

一、元代李治《敬斋古今黈》认为蟹有八足,说“蟹六跪而二螯”是荀子之错。

(下面是李治原文和对这段话的分析评述,有兴趣可以看看,没有兴趣大可跳过。)

李治原文:蟹八足而二螯,天下人无不识者,而荀卿子谓“蟹六跪而二螯”。杨倞云:“跪,足也。韩子以刖足为刖跪。螯,蟹首上如钺者。”许慎《说文》亦云:“蟹六足而二螯。”荀卿赵人,仕齐三为祭酒,后适楚为兰陵令。赵、齐皆有蟹,而楚又蟹之乡也。荀子大儒而谓蟹六跪,何耶?许叔重尝撰《五经异义》,当时号为博物,而亦以蟹为六足者,非不识蟹,循荀子之说而忘其所以为误耳。蟹之为物,至贱而甚广者也。荀说之误,至损八足而六之,乃知移符坊州索杜若者,未足多诮也。

这里,李治起码表达了两个意思。第一,螃蟹有二螯八足,荀子虽然见多识广也难免会犯错误。第二,许慎虽然是个博识于物的学者,却也犯了迷信权威的错误,“循荀子之说而忘其所以为误”。

李治的错误有二。其一,荀子未必错,可能恰恰是因为他见多识广而确知蟹有六足,也可能荀子原本写作“八跪”,而在后世传抄中被误作“六跪”。其二,《说文解字》并没有说“蟹六足而二螯”,而是“有二敖八足”,“非蛇鱓之穴無所庇”;许慎依循荀子的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而非“六跪”。

分析《说文解字》又可得出两点认识。一,可能《荀子》(至少到许慎的西汉时代的版本)本为“八跪”,错在后世传抄;其二,可能《荀子》本为“六跪”,许慎认为不妥而改为“八足”。

总之,李治认为蟹有八足,错在荀子。

二、“六足蟹”实有其物,是蟹之一种,名为“蛫”或“鼠负”,说“蟹六跪而二螯”非荀子之错。

《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药物学文献中说,古代确有一种被称为“蛫”或“鼠负”的六足蟹。荀子所说的“六跪”蟹就是这种“蛫”。《康熙字典》“蛫”条:“《说文》,蟹也。《集韵》,蟹六足者,一曰鼠负。”有人认为荀子所谓“蟹六跪而二螯”的蟹即是“蛫”。比如《神农本草经》“蛫”条:“案《说文》云:‘蟹有二敖八足,旁行,非蛇鳝之穴无所庇’,或作“蛫”,蟹也。’《荀子·劝学篇》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所寄托。’《广雅》云:‘蜅蟹,蛫也。’《尔雅》云:‘螖蛫,小者。’郭璞云:‘或曰即蟚螖也,似蟹而小。’”

关于蛫或鼠负这种六足蟹,古今多所怀疑,不知为何物。作为一代思想大家,荀子以并不常见或曰并不典型的物种做论据似不可信。只需变“六”为“八”就可以清楚明白地说明事物,荀子何苦要硬生生拈出个六足的“蛫”来?

三、荀子所说的“六跪”不包括最后一对步足。螃蟹的前三对步足是用来走路的;而最后的一对步足是用来划水的,严格讲不是“足”。说“蟹六跪而二螯”非荀子之错。

这种说法似更可信,目前不少选本(包括某些高中语文教材)都采取了这种说法。但这种说法虽然大体没错,但也有阐述不足之处。正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书籍所说,蟹有不同品类,足之多少不一;即使是一般常见的螃蟹,也有《现代汉语词典》河蟹海蟹之分。稍作观察就会发现,河蟹的四对步足除了大小有别其他均无大异,而海蟹的最后一对步足与前三对差别极大。《本草纲目》说:“其扁而最大,后足阔者,名蝤蛑。南人谓之拨棹子,以其后脚如棹也。”蝤蛑,就是浙江沿海民间对生长于浅海的青蟹的称呼,而《现代汉语词典》则解释为梭子蟹。河蟹海蟹的这种差异,只需看看图片便一目了然。

荀子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显然他之所谓“跪”与“螯”当属“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而海蟹“如棹”的后脚是既不锋利也不强健,无论如何也无法打洞,所以自然可以不在其中。再者,我们知道,荀子是赵国人,曾于齐国讲学,晚年仕楚。从他的经历看,荀子对海蟹应该是比较熟见熟知的,所以,他就更可能以海蟹为喻,他之所谓“六跪”是指用来走路的中间三对步足而不包括“如棹”的后脚,似更可信。

四、荀子说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而蛇和鳝鱼是生活在淡水中的,由此看来,说“蟹六跪而二螯”还是荀子之错。

那么,这个句子究竟如何理解,就还将被继续探讨下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