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走向大一统1商用祭祖区分敌我,周以分 [复制链接]

1#

华夏源头可以追溯到炎黄部落时代,发展阶段则通常被概括为奴隶制和封建制。

学术上讲这种分类并不准确,不同文明的演化路径不同,用某个文明的历程解释其他文明显然不合适。

作为社会发展的蒙昧期,夏、商、周三朝点开了文明初始属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道路。

今天我们包括祭祖在内的传统,乃至于秦始皇大一统都在那个时候开始萌芽。

一、文明初始属性

从考古学角度看定居文明无论差别多大早期都会发展出类似于城邦的结构。

这个很好理解,毕竟大家都是从部落时代过来的,部落壮大后复杂性提高就变成早期邦国。

这种现象商朝称之为方国,《周易》也明确提到:

“方,国也。”

基于此孙怡让先生在《契文举例》中将夏商时代的制度称之为“方国制”。

这里要纠正一种错误印象,很多人以为夏朝和商朝也搞分封,其实这是武王伐纣以后才普及的制度。

商朝分封只是对现有城邦的地位进行承认,和周朝分封制完全是两码事。

换言之如果把炎帝、黄帝时期的统治方式称为部落联盟。

夏朝是厉害的部落联盟。

商朝是更厉害,更复杂的部落联盟。

中华文明信史开端是西周共和元年,之后发生的事情都由史书记载清晰明了。

与此相比商朝的历史虽然要模糊的多,但对比典籍和考古发现我们还是可以了解许多信息。

首先商朝时期的城邦确实多如牛毛,《礼记》记载:

“商汤承之,建此一千七百七十三国。”

数字准不准很难说,不过根据目前对甲骨文的翻译情况,著名学者高明先生已经列举出了多个族名。

至于商朝和小邦国的关系,目前最主流的论点出自《古文字研究》期刊。

具体来说当时诸多城邦地是自己的,人也是自己的,商最强大所以奉你当盟主。

诸侯会盟

大家可以接受你的册封,打仗什么的只要报酬合适也能听你的,至于内部事务别想插手。

目前出土的甲骨文中经常出现“王比某方”,“王比某伐某”的字样。

翻译过来就是今天商王和谁结盟了,明天商王又联合某某把谁给揍了。

明白了这点商周时期许多历史事件就很容易理解了,比如纣王残暴,横征暴敛导致天下民不聊生。

大多数城邦又不是商朝直接管理,国王再凶狠又能霍霍谁?

所以纣王失德大概率是东征西讨太过频繁,友邦不堪重负,敌国又恨又怕。

老大总是由价码开得最高的人担任,你钱给少了或者让人受委屈,小弟们就要集体反水了。

武王伐纣各国共同行动,属于群殴

这点《史记》中就有明确记载:

“周武王伐纣,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

商对外关系大致如此,那么内部又是如何管理的呢?

目前史学界主流结论认为商朝直辖区大致为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的交界处。

地盘不算大,不过发展程度已经远远超过普通城邦。

几百数千人的部落可以依靠血缘维系,商朝又要如何保证自己人的忠诚?

答案很简单:“祭祖”。中华文明的重要习俗由此而始。《左传》曰:

“商不祀帝。”

商朝人不祭祀至高神天帝,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是神,承担天帝代理人的角色。

相关记载也得到了考古学的支撑,现存甲骨文残片中祭祀占卜内容占了大部分。

司母戊鼎,商朝祭祀用具

商朝人打仗要先和祖先沟通,农耕打猎也要占卜问问祖先的意见。

这种做法现代人看来可能觉得很不可理喻,但在当时确实将人口众多的商王朝有效地组织了起来。

祭祖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区分敌我。《左传》曰:

“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你只能祭祀自己的先人,别人的祖宗和你没关系也不会保佑你。划分出了界限就很容易团结内部人。

于是《左传》又说: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如果双方不是一个祖先,那就肯定不会一条心。

到这里为止,中华文明的初始属性和特征已经固定了下来,已经可以看到未来的些许模样了。

二、华夏共同体

从后世的角度看,当祭祖文化出现的时候,华夏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祭祀先人是团结内部人的,商、周还有那些数不清的城邦肯定供奉不同的祖先。

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中原很有可能演变成小国林立的样子。

哪怕你短暂征服某个诸侯国,人家也会不断反抗有机会就会重新复国。

最鲜明的例子,周灭商完全是按敌我矛盾来处理的。《说苑·贵法》记载: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你看我们虽然打赢了,但商朝遗民实在太多,这绝对是巨大的定时炸弹。

姜太公的回答是:

“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阙敌,使靡有余。何如?”

商朝人和咱们没法同心同德,所以我们要把他们全部干掉才安全。

周朝刚刚夺得盟主之位,这种操作残暴不仁不说很容易引起大规模叛乱。

周公旦像

于是经过慎重考虑,周公主持的分封制终于登上历史舞台。《荀子》记载:

“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限于当时条件周朝直辖地区也不大,不过没关系,战争中王朝势力延伸很广,完全可以把子孙分封出去。

这是划时代的,如果说商朝和诸多城邦只是陌生人间的合作。

那么周朝和诸侯国就变成了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戚,血缘关系摆着呢!

关键问题,分封诸侯策略下,原来就存在的众多城邦没意见吗?

没有,因为周王并未剥夺他们的权力,新建立的诸侯国不是去抢王位的。

以齐国为例,封地为营丘。这里原来是商朝齐国地盘,武王伐纣时被消灭。

姜太公带着兵马跑过去把人口重新整合起来建国,又不损害旁边和周朝一块伐商的小城邦的利益。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分封完了就是联姻,比如纪国和莱国是商朝时就存在的小邦国。

史料记载莱国和纪国曾联姻,鲁国又和纪国联姻,纪国和周天子也直接联姻过。

几代人下来所有城邦基本上全部沾亲带故,有了共同记忆的基础。

大家虽然各有各的宗庙,但祖先的祖先很容易被认为是同源的。《诗经》曰:

“商之子孙,其丽不亿,无念尔祖,修聿阙德。”

周朝祭祖大典商朝遗民居然也能参加,更不要提关系更亲近的各路诸侯了。

于是西周时期“中国”概念开始出现。青铜器上的铭文不说,《诗经》中提到周朝首都时也称之为:

“中国京师也。”

什么是中国?各诸侯国沾亲带故一家人就是中国,至于势力范围外的叫蛮夷。

看出其中奥妙了吧?蛮夷是可以被吸纳入中国的,只要尊崇周礼即可。

此时离真正的大一统还很遥远,但华夏共同体已成功构建,种子在萌芽。

如果没有分封制秦始皇的霸业就没有根基,中华文明的同化能力也没有源头。

历史还会有其他方向吗?你对比西方就知道了。

早期西方也是城邦林立,人都是差不多的,罗马迅速扩张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很多人会错误的以为罗马帝国也是大一统王朝。

实质上罗马组织架构相当特殊,每征服一个地方就把当地人变成自由民或奴隶。

这种统治也算挺宽松的,不动你文化也不碰你贵族,我驻军你给钱。

随着占领区越来越大,矛盾肯定也越积越多,怎么办?罗马人的答案是法律。

历史上将这段进程称之为“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帝国只有罗马人是公民。

公民法调节罗马人之间的关系,万民法调节罗马人与被征服异族人间的关系。

双方权力、义务规定的明明白白,后来甚至还衍生出来“契约精神”这种理念。

这是现代法律体系的萌芽,却绝不可能产生大一统。

文明发展方向很大程度上在蒙昧时期就已成型,初始属性一旦确定,未来道路便已出现。

三、家天下

从严格意义上讲,东西方的古代发展路径如下:

西方:奴隶制到封建制中国:方国制到封建制到大一统两种模式的优劣很难评判,这里不多展开。

讲到这里华夏很多特有情怀也就容易理解了,何谓家国天下?

因为我们整个文明就是建立在血缘共同体基础上的,国就是大家庭,两者很难彻底区分。

同源共祖的集体回忆是整个世界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的。

不过从华夏共同体到大一统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萌芽是很容易被摧毁的。

中华文明的第二次集体塑造则是数百年后的春秋战国,这个问题再讲。

参考资料:

《周易》

《左传》

《诗经》

《荀子》

《礼记》

《史记》

《契文举例》

《说苑·贵法》

《古文字研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