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主张法后王,兼王霸。
先秦诸子,几乎都喜欢挟先王以令当今。自荀子出,方提出了“法后王说”。法后王是荀子针对孟子的“法先王”的思想而提出的*治主张。
《荀子?儒效》里说:“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今持古,以一持万。”
荀子的“法后王”是从现实出发的。
《荀子?性恶》说:“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荀子也认为王道礼制千古不变,但因为远古圣王之道的失传,使人只好效法较近而清楚可见的王道,“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韩非子的厚古薄今思想的产生,如果要寻找思想发展的逻辑环节的话,荀子的“法后王”说就是其间不可忽视的一环。
法后王,荀子主张兼王霸。
《荀子?强国》中说:“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
《荀子?王霸》中说:“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这就是王道、霸道、亡国之道。
荀子在《荀子?王制》篇中又有四分法:“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
荀子没有固守孔孟的“仁*”“王*而主张“礼治”,没有取法“先王尧舜,而是取法“后王”春秋五霸,提出“兼王霸”。所谓“兼王霸”,就是兼取“王*”和“霸*”的长处,而弥补其各自的不足。单纯的王可以存国安民,而不足以应变创业;单纯的霸可以兼并而不足以守业有成。荀子提出“兼王霸”的*治主张,放弃夏商周的*治模式,而取法于春秋时期的历史,这是他对春秋战国以来现实社会状况的充分思考与研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