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白癜风治疗中心 http://m.39.net/baidianfeng/a_9635386.html荀况(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诸子百家中的荀子,《史记》等籍尊之为荀卿。据《元和姓篡》载:晋有荀林父,裔孙荀况。荀况出生于战国末期的赵国(今山西省中北部和河北省西部),当时诸侯兼并、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社会十分动乱。之前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并从此确立了儒学的显学地位。后来群雄纷立,喜好不同,标新立异,从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儒学却因其主张王道、仁*,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反对霸道,而显得“不合时宜”,因此显渐趋衰微的趋势。正当天下异说纷纭、儒学衰微之际,孟子、荀子相继而出,二人以继承儒家道统、弘扬儒学精神为己任。勤奋求索,力排众议,各自对儒学复兴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从而也对中国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荀子更是成为战国后期诸子学说的集大成者。荀子在年轻的时候便发奋求学,精心钻研各家各派的学说主张,成为远近闻名的著名学者。当时,齐国在战国七雄中比较强盛。齐宣王为扩大其*治影响,招贤纳士,使得天下饱学之士汇集都城临淄稷下学宫。儒、道、法、阴阳、五行等重要学术流派的著名学者都曾汇聚于此。他们在此讨论学术问题,或各自著书立说,或为齐王提供治国安邦的建议,其中七十多人被尊为齐国的“上大夫”。荀子50岁时,第一次来到稷下学宫。由于他学识渊博,威望极高,因此被尊为学宫之长(古称“祭酒”)。荀子不仅是一个脚踏实地做学问的人,还是一位善于分析,注重逻辑,讲求实际,重视学以致用的“智者”。荀子在50岁之前,他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修己、治学上。这是儒家的优秀传统,也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荀子年轻时即确立了弘扬儒学的远大志向,因此,他的一切言行都力求符合儒家的理想与标准。他以孔子为榜样,以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为准则,十分严格的要求自己,力图把自己培养成严格具有贤德的“贤人”、“君子”。经过多年的刻苦修炼,他终于成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贤德之人,甚至有人将他比做古时候的圣明君主尧、舜。修已也是荀子一生为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是这种长期不懈的儒家式的自我修养,更加坚定了他弘扬儒学的决心与责任感。然而,在荀子生活的时代,要实现这一愿望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不仅需要渊博的学识,而且需要坚强的以至于捍卫真理的勇气与热情,甚至需要牺牲一切世俗的利益乃至生命。但荀子并不因此而退却,荀子自少年时代起,就刻苦攻读自古以来的各种思想文化典籍,潜心研究儒家的所有经典著作。《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书,荀子无一不读,而且无不精通。荀子特别讲究学习方法,他反复告诫自己,千里之行始于一步一步的积累,学习就如同远行,没有日积月累的长期刻苦修炼,是难以成为博学之人的。无论是修身,还是治学,荀子都能严于律己。他要求自己一日“三省吾身”,知道发现真的没有过失了,才会心安理得。长期的严格要求,他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也增强了他追求真知的毅力,多少年里,他把自己关在一个近乎封闭的空间里,终日与各种各样的书籍为伴,从中认真地选择着真理性的思想学说,严肃地思考着自古以来各家各派学说的利弊得失。荀子在稷下学宫期间,主要从事学术研究与讲学活动。他积几十年的功力,钻研儒家经典,对儒家经典无所不通,因而成为当时公认的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由于荀子治学最重实际,他从不好高骛远,亦不夸夸其谈,几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的研究学问,等到游学稷下时,他的学问功底已十分深厚,对儒家学说的理解和把握也十分深刻和通透。同时,荀子治学还非常注意广博,他虽然师承儒家,但他从未因此限制自己的求知领域。他广泛涉猎群书,转眼各家各派的学说,以至于对当时盛行于世的各派学说都有十分精辟与独到的见解。正是这种既求精深且求广博的治学原则与治学态度,使荀子在当时获得了极高的声望。他在稷下学宫三次取得“祭酒”的地位,这是与他同时代的学者所无法企及的殊荣。稷下学宫的优厚条件,使得荀子在战乱年代也能得到一方净土潜心研究学问。经过他多年的研究、讲习,荀子的学问也就更加趋于成熟。他站在儒家的立场上,用儒家的标准和原则,认真地审视、评判当时盛行的各派学说,对各派学说的是非得失提出自己的分析与评判意见。荀子对先秦以来各大学派思想学说的分析批判大都一语中的,这一部分思想资料,通过他的巨著《荀子》,而保留下来。荀子之所以能够对先秦以来的各派学说作出比较客观的、中肯的批判,固然是因为他学问功底深厚渊博,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有着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和追求真知的公正无私的胸怀。门派之见向来是求知路上的大敌,荀子能在最大程度上克服门派的局限,这充分表现了他的独到之处。荀子在齐国住了很长时间,备受齐王赏识。齐王十分敬重他的为人与学识,因此常向他征求治理国家的意见。这很快便引起了一群势力小人的嫉恨。于是,便有人向齐王进谗言,诽谤荀子,在这种情况下,荀子被迫离开齐国。离开齐国以后,荀子来到楚国。在楚国,他受到了春申君的赏识,被任命为兰陵令。在任兰陵令期间,荀子的*治才能也得到充分展示。他不仅把兰陵治理得井然有序,而且以其人格的力量起到了化民成俗的作用。由于荀子一生勤奋好学,因此兰陵子弟亦多好学,且兰陵人因崇拜荀子,多喜欢把荀子的名字“卿”用作自己的名字。可见荀子影响之深、之大。楚国的春申君死后,荀子被免去了兰陵县令之职。但他并未返回故乡赵国,而是从此客居兰陵,从事著述、讲学活动,直到离开人世。他还培养了大批弟子,其中最著名的有李斯、韩非、浮丘伯等。荀子一生不仅以好学闻名于世,而且以善于劝人为学,善为人师而名垂史册。他在长期的刻苦学习研究中,总结出了丰富的治学经验,这些经验如今保留在他的鸿篇巨著《荀子》一书中。荀子不仅精心研究儒家典籍,而且以传播儒家典籍为己任。荀子通晓儒家经典、因此传授内容也相当广泛。秦汉以来所流行的儒家经典以及对这些经典的解说,大都来自荀子,以至后人将其尊称为“传经大师”。清代汪中《荀卿子通论》说:“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自七十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近代学者梁启超说:“汉兴,诸经皆传自荀卿,其功最高不可诬。”传授儒家经典,的确是荀子对儒学也是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上说:“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似之。”可见,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之高。荀子之所以耗费大量心血传授儒家经典,是因为他认为儒家经典有教人向善的作用,因此要把自己培养成贤德之人,必须学习儒家经典;同时,儒家诸经还能为当*者提供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根据,因此学习儒家经典,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劝人学习儒家诸经,是荀子劝学的重要内容,而荀子本人则以其亲身实践,为世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罢官居乡的荀子已经垂暮之年,然而弘扬儒学的神圣使命激励着他,使他忘记了仕途的坎坷,忘记了老之将至。他毅然拿起那支锋利的笔,忘情地撰述着,勤奋地思索着,将几十年治学所凝成的思想成果,毫无保留地倾注于笔端,终于在有生之年完成了一部鸿篇巨著—《荀子》。它不仅是荀子一生自学经历的真实写照,而且成为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至今仍有其重要价值。“学不可以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契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荀子·劝学》中一段至理明言,它不仅是这位睿智哲人为后世学子提出的衷心劝告,更是他一生勤奋求知,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终生跋涉从不懈怠的生动写照。荀子不仅作为儒学的一代宗师永远载入中国文化史册,而且作为一代名师,永远活在历代学子的心中,更是中华荀姓人永远的骄傲!荀子是一位奇特的人。思想奇特。荀子思想的奇特,是说他能够独树一帜、与众不同。在我国,能够真正抛开“自力教”传统学术主流大宗,力主“他力教”之方式,并且真能讲出一大套的学问,这即是荀子的一大奇特。荀子是一位极具*治智慧的人物,是我国自孔子以来诸多思想家中最具*治智慧的人物,是一个唯一具有*治智慧的人物。真正的“*治”,必须是在民族共同生活中建构出一套共同遵守的制度,行*运用,是自然的*治构造制度的智慧,这方面,自周公、孔子以来只荀子才有。常人只见孟子曾说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便望文生义,说“孟子有民主*治思想”。其实,真正有民主*治思想的是荀子而不是孟子。孟子道德意识极强,但说到*治意识,他比荀子相差甚远。这是荀子的又一奇特。荀子极富科学头脑。近代人一提到古代人的科学头脑,便会想到墨子和王充。这是不相应的。王充只能算是一个极简单的怀疑论者,严格说来,他并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即他的怀疑论也是粗糙得不成系统的。至于墨子,他的书中确有些属于今天物理学中的零碎知识,但他根本是个实用主义者。科学当然离不开实用,仅实用也并不能算是科学。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必须象*治一样,要有一种系统的智慧。墨子没有这种智慧,荀子却有这种智慧。除了这种系统的智慧以外,科学最基本的心态就是以“我”来观解外“物”的架构形式。这种构架形式的心态在我们中国学术思想中只有荀子才有,这是荀子的第三大奇特。荀子遭遇奇特。这一奇特是说他不仅未得到应有的尊敬、重视与传承,且遭到了刻意的冷淡与轻忽。荀子学术,经过他的学生韩非和李斯的恶意糟蹋,在当时,成了我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股暗流。在*治上,贾谊、董仲舒不能正视他;在学术上,朱子不能正视他。连“正视”都不能得到,更谈不上发扬光大了。荀子学问在我国历史上的暗而不彰,实在是我中华民族发展中的一大不幸,更是当时天下生灵的不幸。荀子所代表的是我国*治思想与科学思想的萌芽,这*治思想与科学思想之苗,如果正常生长的话,那么,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天下生灵的状态,恐怕就不是如此写法了。荀子的性恶论。性恶论是荀子的学术“商标”,荀子是性恶论的所有权持有人。性恶论至今为人所理解不通;为人不敢正视或吓着了好多人,以至于造成了“意见杀人”的思想观念。两个学生及秦始皇,乃用之以萘毒天下、戕贼生灵,还有孟子所预言的“恶果”等等,这不怪荀子,怪只怪他们的不解、扭曲或恶意借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是天下生灵的不幸。荀子*治学心灵。在荀子认为,战国的问题,是个道德缺乏的问题,是*治制度凌乱的问题,不仅是凌乱的问题,根本就是没有制度的问题,没有制度便没有*治。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建立真正的*治制度来,这便是荀子一生用心的方向。《荀子》全书,都是围绕这个题目而写的,因为这是他根本用心之所在。荀子著作,在他生前即已部分流传于世,西汉初年韩婴《韩诗外传》中引用达59处之多,涉及《荀子》21篇。到西汉成帝时,刘向据中秘所藏孙卿书篇去其重复,删定为《孙卿新书》十二卷三十二篇,此为《荀子》书第一个定本。此本《汉志》、《隋志》皆载为《孙卿子》。到了中唐时期,杨倞乃据此本改易篇次,析为二十卷,详加校注,定名为《荀子》。这不仅是《荀子》的第一个注本,也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荀子》祖本。这是我们今天研究荀子思想学说的本原。《荀子》一书共有三十二篇,其中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前面二十四篇为专论,归纳起来可以分为教育论、*治论、批判论、认识论四个方面。其中,《儒效篇》、《议兵篇》、《强国篇》等篇内凡称“孙卿子”之处,似出弟子记录;第二十五篇《成相篇》与第二十六篇《赋篇》是以诗赋的形式来表达他的*治主张和人格理想;《大略篇》以下六篇,是其弟子所记荀卿之言及杂录传记,甚明。荀子的教育论由《劝学篇》、《修身篇》、《不苟篇》、《荣辱篇》、《仲尼篇》五篇组成,它强调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提出道德修养的标准与途径,指出执*者个人的德行修为与国家的*治命运密切相关。荀子的*治论由《儒效篇》、《王制篇》、《富国篇》、《王霸篇》、《君道篇》、《臣道篇》、《致士篇》、《议兵篇》、《强国篇》、《礼论片》、《乐论篇》、《君子篇》十二篇组成,这是荀子思想最重要的部分,充分体现了荀子法先王尊后王,要以儒家的“礼乐”实现天下一统的王道理想。这其中极力推崇的是隆礼重法、王霸杂用的*治主张;先富后教、节用裕民、持续发展的经济事项;招贤纳士、德才兼备、圣贤治国的人才理念;仁义之师通行天下的军事思想。由此构成了荀子自成体系的一整套治国安天下的国家*治理论学说,这是荀子对儒家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荀子的批判论由《非相篇》、《非十二子篇》、《正论篇》三篇组成。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是最具批判精神的思想家。他不仅批判了以相貌论人的迷信思想,还对诸子各家学说都有针砭,其目的是要廓清有害儒家思想的异端邪说,树立起由他所发展的儒学思想的权威地位。这种以统一思想为大一统的*治服务的主张,由他的弟子李斯协助秦始皇变成了现实(李斯是由儒而转法的),再由西汉的董仲舒协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原荀子的思想,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荀子的思想,无疑是在对诸子学说批判与吸收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荀子对论辩术的重视和运用,充分展示了一个伟大思想家的睿智和逻辑思辨的高超才能。荀子的认识论由《天论篇》、《解蔽篇》、《正名篇》、《性恶篇》四篇组成,这是构筑荀子思想的理论基础。他的“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客观认识事物、名实相应的观点,都对天人之际的关系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合理阐释,是先秦辨证唯物认识论的高度总结。荀子依据历史、结合现实,对人性的利己有了比孟子更加深刻的认识。所以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命题。尽管他的目的是要改造人的主观恶性,使人积为向善,甚至使“涂之人皆可以为尧禹”,但终究因为触及到统治者与道学家内心深处的隐痛而被诟病。杨宽的《战国史》说:荀况创作的赋曲,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他的《成相篇》是运用当时民间喜闻乐见的曲调来宣传他的*治理论的。这种曲调的韵律,是我国最古老的鼓儿词,是后世大鼓书的开端。《赋篇》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赋”名篇的文学创作。赋作为一种文体,就是从此开始的。对后来的汉赋深有影响。总之,荀子不仅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而且是先秦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荀子之学,以仲尼为本而斥诸子,隆礼义而重名法,主性恶而倡人为,制天命而材万物,尊先王而法后王,推王霸而举贤能,强国而富民···《荀子》其书内容之广博、识见之敏锐、思想之精密、行文之浑厚,为先秦诸子所不及。尽管《论语》和《孟子》被列入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中,但他们的理论深度与广度是无法与《荀子》相比的。虽然荀子的思想学说被历代统治者以及世人明里暗里地利用着、奉行着,但是他的地位却始终无法与孔孟相比。因此,对于《荀子》的整理和研究,也远不如《论语》和《孟子》。直到唐中叶才有杨倞为之作注。宋元明三代,除了一些刻本以外,未见有影响的专著问世。清末王先谦吸取乾嘉学派校释《荀子》的成果,于年刊行了《荀子集解》,算是对旧时代《荀子》校勘整理的总结。20世纪初,《荀子》的整理与研究进入了复兴时期。先后从事校释整理的有陶鸿庆、刘师培、钟泰、于省吾、梁启雄、叶玉麟等人;从事思想研究的有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郭沫若、冯友兰、胡适、陶师承、陈登原、熊公哲、杨俊茹、刘子静、侯外庐等人;这一时期前后,日本人校勘《荀子》的著作也有十几种问世,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久保爱的《荀子增注》。从年以来,荀学的研究进入兴盛时期。中国大陆学者在海内外至少新出版了荀学专著百多部,可以分为文献整理研究和学术思想分析两大类。其中,有学术价值并有时代意义的只有十多部。前者如梁启雄的《荀子简释》(年修订再版),章诗同的《荀子简注》,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的《荀子新注》,杨柳桥的《荀子诂释》,高正的《荀子版本源流考》,张觉的《荀子译注》,骆瑞鹤的《荀子补正》,董治安、郑杰文的《荀子汇校注》,王大海的《荀子校释》。其中,王大海的《荀子校释》是继王先谦《荀子集解》之后,21世纪《荀子》文献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后者有李德永的《荀子》,夏甄陶的《论荀子的哲学思想》,胡玉衡、李玉安的《荀况思想研究》,向仍旦的《荀子通论》、郭志坤的《荀学论稿》,方尔加的《荀子新论》,廖名春的《荀子新探》,慧吉星的《荀子与中国文化》,孔繁的《荀子评传》,马积高的《荀学源流》。论文方面,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荀学专题博士学位论文至少有30篇,硕士学位论文至少有50篇。而年以来中国内地发表的荀学研究专题论文至少有篇。其中包遵信、郭志坤、赵吉慧、刘周堂、廖名春、杨太辛、方尔加、李中生、慧吉星、韩德民、王天海、张涅、张奇伟等人,荀学论文多自成体系,值得重视。台湾的荀学研究目前正方兴未艾,硕士论文已有四十多篇,博士论文的总数也约有10篇。这些学位论文所研讨的主题大概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现代西方人文社会学科之学科分界为准所划分出来的主题,如“荀子的*治思想”、“荀子的经济思想”、“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的认识论”、“荀子的道德思想”、“荀子的文学思想”等;一类是荀子文献中的重要用语和主张,如“化性起伪”、“统类”、“礼”、“心”、“天”、“正名”、“性恶”、“非十二子”、“法后王”等。台湾荀子研究专著约有20部。其中被人们所专注的有:首先是牟宗三的《荀学大略》、《名家与荀子》和陈大齐的《孟子性善说与荀子性恶说的比较研究》、《荀子学说》,这是台湾50年来提供荀子读法和解法的领军之作;其次有徐复观的《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韦*通的《荀子与古代哲学》主要从哲学史方面研究;熊公哲的《荀子今注今译》、李涤生的《荀子集释》、龙玉纯的《荀卿子记余》,他们的格调是传统训诂学;还有蔡仁厚、周群振等比较突出,如蔡仁厚的《孔孟荀哲学》、周群振的《荀子思想研究》、蔡锦倡的《捏拿分寸的思考:荀子与古代思想新论》。欧美学者如柯雄文等的《伦理论辩:荀子道德认识论之研究》,王志民的《荀子全书的翻译与研究》。总的来看,50年来中国海峡两岸对荀子的研究都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已由平淡冷漠的态势逐渐进入到热烈兴盛的局面。但愿这热烈而兴盛的局面能够贯穿于每位荀姓人的心中。附:《中华荀姓》-荀偃《中华荀姓》-荀瑶《中华荀姓》-荀首《中华荀姓》-荀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