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哈佛中国哲学史课之三五道口的颜学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医院去哪家最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本文作者是葛惟昆教授。葛教授为香港科技大学的荣休教授,清华物理系的教授,现为北大客座教授。获得葛教授的授权发表此文。“屡屡构思《读书笔记》,记录读书、赏文之所见、所得,却总是难于下手,主要碍于时间有限、也利用得不好,始终提不起笔来。试以《散记》形式,不拘时间,有则记之,无则加勉。”—————————————————————读书散记16—上期介绍《哈佛中国哲学史课》(以下简称《哈佛》)之论“道”,即该书之第1章“重新创造‘道’”和第5章“老子与以柔克刚之道”,以“道”为核心。其实《哈佛》的作者把中国古代哲学统归于一种道的学说,只是不同学派宣扬不同的道而已。首先是“孔子与礼仪之道”,然后是“孟子与仁义之道”、“管子与神性之道”、“庄子与自然之道”、“荀子与性恶之道”,可以说都抓住了各家的核心思想,而统以“道”论之。现在我们先看《哈佛》对孔子的理解和介绍。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无疑是在中国历史上乃至在全世界最负盛名、影响最深远的中国古代哲人。孔子在中国,长期被封为“圣人”,对他的学说的解读、争议、批判,从来没有停止过。《哈佛》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阐释孔子,把孔子从神坛上请下来,同时又把他塑造成伟大的民间导师。《哈佛》认为,孔子“对后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非源于什么宏大的观念,而是源于一些看似简单的想法,这些想法颠覆了我们对认识自我以及与他人相处之法的一切固有看法”。就是说,孔子其实是从小处着手,阐发一些重要的哲理。比如,孔子关心落座和吃饭的礼仪:“席不正,不坐”,“食不语”,等等。《哈佛》解释说,按照孔子的教诲,“留心最微小的细节就是过上有道德的生活的开端,只有借助平凡的现实才能够获得真正的伟大。”由此就引申到“礼仪”。孔子把所有的社会习惯,都当成潜在的礼仪。潜在的礼仪,包括各种待人接物、言行举止,渗透进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时刻。小的行动逐渐成为习惯,经过社会化的锻造而成为惯例,再提炼成“礼仪”。孔子对礼仪高度的重视,赋予非凡的意义,所谓“克己复礼为仁”也。所以《哈佛》以礼仪之道概括孔子的哲学。一般人都认为,只有从大处着眼才能改变世界,孔子并不怀疑这一点,但他也强调,不能忽视小事。只有改变我们的行为,变化才能发生,而只有从小处入手,我们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孔子把这些行为规范,提升为礼仪。礼仪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礼的内涵,也有仪式感的外在。礼仪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市场经济、社交活动发达以后,逐渐形成的。最早的礼仪或许最突出地表现在祭祀活动中,对先人的祭拜。孔子本人非常重视祭拜,他说:“祭如在”,并要亲自参与:“吾不与祭,如不祭。”在充满仪式感的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亲属之间的关系可能得到净化和改善。虽然这类活动似乎已经比较遥远,但这些仪式的价值仍然存在。在现代社会,礼仪主要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也体现在亲友、家庭的关系中。和谐的关系也需要某种礼仪来维系。礼仪经常表现在宗教仪式、婚礼、葬礼,以及各种典礼中。这些典礼往往意味着人生的重大事件或转折,而礼仪在这些转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孔子引导了一种对转变的全新认识,即:不是去探讨宏大而引人注目的事件,而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