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用典大全(28条)
目录
1.弛一机,万事隳
2.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
3.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
4.犯其至难,图其至远
5.非新无以为进
6.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7.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
8.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9.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
10.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11.礼为情貌者也
12.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
13.每临大事有静气
14.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15.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
16.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17.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
18.士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
19.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20.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21.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
22.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23.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4.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
25.欲遇变而无仓忙,须向常时念念守得定
26.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
27.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28.辨方位而正则
1.弛一机,万事隳
“弛一机,万事隳。”短板弱项尤其是“卡脖子”的地方,是阻碍新时代强国强军事业的症结,也是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突破的瓶颈。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深入推进,需要高度重视解决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要加强体系布局,在技术、产业、*策上协调发展,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的薄弱环节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主攻方向,形成过硬的关键核心技术供给能力。(解放军报《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出自隋代王通《中说·关朗篇》,子光曰:“举一纲,众目张;弛一机,万事隳。不知其*也。”收告文中子。子曰:“子光得之矣。”
纲,即网上的总绳;弛,即放松、放过;机,即机会、机遇;隳,即怠惰。意思是,举一根总绳,网眼就都拉开了;错过一个机会,许许多多事情就会懈怠而因此受到影响。
“举一纲,众目张;弛一机,万事隳。”人们常用这一典故来比喻做事情要抓住它的关键——抓住了根本,其余的细节就会自然跟从。类似的话在文献古籍中多次出现,比如三国西晋时期傅玄的《傅子》中有“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东汉郑玄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通篇明。”在中国文化的思维里,始终存有一种大处着眼的意识,强调要把问题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提倡人生建立一种放眼大局的价值观念。“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治家欧阳修曾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要想成就大局,就不能陷于局部。对每个人来说,无论做任何事,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2.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
“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对群众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关系群众利益的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从人民群众需求入手,把群众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到位,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才能搭建起*群干群之间的“连心桥”,凝聚起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解放军报《“办实事”从小处做起》)
出自明代谢榛《送樊侍御之金陵》,地入维扬路,天分牛斗墟。秋帆二水外,春草六朝余。冰雪生官舍,风尘走谏书。从来经国者,宁不念樵渔。
渔樵,指捕鱼和砍柴的人,泛指最普通的老百姓。意思是,从来治理国家的人,都不能忘记最普通的老百姓。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都把以民为本摆在治国理*的突出位置,不管是“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还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揭示了民本思想的重要性。清代郑板桥曾挥笔写下一首千古流传的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真实地写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民本思想。封建社会的官员都有这样的情怀,今天的广大*员干部更应该树牢宗旨意识,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切实担起为民之责,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践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践行初心使命。当前,正在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始终把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关心的“小事”作为着力解决的“大事”,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取信于民。
3.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对权力心存敬畏,源于对权力本质的理性认识。*员干部要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和人民赋予的,只是代表*和人民掌管和行使权力,要做到秉公用权、为民用权,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好事,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中国纪检监察报《严于律己重品德》)
出自明代方孝儒,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意思是,凡是知道畏惧的人,一定是自身行为端正,说话有分寸,行为不冲动,偶尔有些出格的行为,也不会有太大的过失。
心存敬畏是中华民族崇尚的修身养性之法,也是优良传统文化的精髓。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老百姓流传的一句俗语,“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一个人有了敬畏,就有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严格要求自己,防止有出格言行。做到严于律己,关键在“独”和“微”两种情形下保持谨慎和慎重,这是衡量*员干部道德水准的试金石,其本质就是要经得起纷繁复杂的诱惑,做到有监督和无监督一个样,做到八小时内和八小时外一个样。
4.犯其至难,图其至远
大事难事看担当。“知难而进,必有所得”“犯其至难,图其至远”,这些箴言证明,为*分忧就要敢于做难事、成大业。在聚焦建军百年奋斗目标、推动军队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我们仍面临着许多难关和挑战,迫切需要共产*人、革命军人锚定宏伟蓝图,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勇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全面提高新时代打赢能力,真正扛起新使命、创造新业绩。(解放军报《在*就要为*分忧》)
出自宋代苏轼《思治论》,古之人,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者,彼独何术也?且非特圣人而已。
意思是,向至高至难的地方冲击,才能够达到至臻至美的境界;向至高至难的地方发起挑战,才能够达到最远的目标。比喻一个人敢于挖掘潜力、挑战极限,就能超越自我。
犯其至难与图其至远可以说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一方面,敢于向最难处攻坚,持之以恒打“硬仗”啃“硬骨”,就终会实现远大目标;另一方面,追求实现远大目标,必须直面困难挑战,充满斗志向最难处攻坚。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讲得都是这个道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依然有许多难关险隘需要跨越,特别是当前面对疫情防控、经济复苏和脱贫攻坚等困难挑战,唯有迎难而上方可破茧而出,唯有百折不挠才能拨云见日,需要各级*员干部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在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5.非新无以为进
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撬动未来的杠杆,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置身百舸争流的时代、千帆竞渡的当口,我们只有着眼长远、立足本职,转变观念思创新,盯着问题谋创新,扛起责任务创新,才能始终站上时代潮头、把握竞争主动,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的奇迹。(解放军报《让创新之火在战位燃烧》)
出自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严复《严复诗文选》,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民智者,富强之源也;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意思是,不创新就不能进步,不继承传统就不能守住胜利果实。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变革的民族。《杂卦传》中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礼记·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系辞》中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日新”精神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我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我国的发展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奇迹,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根本在于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每名*员干部都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创新智慧、创新活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中充分涌流、竞相迸发,汇聚起磅礴力量。
6.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卓有创见的观点和论断,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激发出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磅礴伟力。(人民日报《旗帜领航再启新程》)
出自毛泽东主席《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全诗的意思是,长久以来都抱有宏大的志向,今天我再次登上井冈山。从千里之外来寻访这片旧地,哪里还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颜。到处都是莺啼燕飞的晚春新景,流水潺潺,宽大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隘口,就没有任何的险处可看了。当年革命时期风雷激荡,红旗漫卷,这就是人世间。三十八年都过去了,犹如弹指的一刹那。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深海捉鱼或鳖,谈笑间高奏凯歌还师。世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肯下定决心去登攀。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号《诗刊》。“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连续三个三字句,奏出了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强音,揭示了革命可以改变一切的客观真理。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的井冈山精神,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7.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制度的价值在于落实。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刚性执行,就会流于形式、成为摆设。一些单位之所以几十年安全无事故,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将建章立制作为抓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在实际行动上,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个别单位安全工作漏洞百出,摁下葫芦浮起瓢,根本就在于不讲客观规律、不遵守法规制度、肆意妄为。(解放军报《没有章程制度办不好事》)
出自战国末期赵国荀子《荀子·礼论》,故绳墨诚陈矣,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县矣,则不可欺以轻重;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于礼,则不可欺以诈伪。
规矩,指规和矩,规是用来画圆的工具,矩是用来画方的工具。意思是,所以木工的墨线真正拉出来了,就不可能再用曲直来搞欺骗;秤真正挂起来了,就不可能再用轻重来搞欺骗;圆规角尺真正设置了,就不可能再用方圆来搞欺骗;君子对礼了解得明白清楚,就不可能再用诡诈来欺骗他。比喻只要把规矩立好了,就不会出现偏差。
懂规矩、守规矩是修身处世的重要法则。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规矩”作治国理*、道德养成的重要标准,《韩非子·解老》中讲,万物莫不有规矩。《史记·礼书》记载,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心中有规矩,行为定方圆。每个人都要深刻认识到,纪律是成文的规矩,规矩是不成文的纪律,也是刚性的约束,是干事创业的“安全阀”。只有时时、处处、事事讲规矩,以“规”格物,以“矩”修身,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才能行稳致远,走好人生路。
8.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前进。有发展必然有矛盾,有矛盾就会有斗争。*的十八大以来,*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社会环境、外部条件等各领域、各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巨,对我们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青海日报《统筹推进“四个伟大”谱写新时代青海开拓进取新篇章》)
出自春秋左丘明《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和,即和谐;继,即发展、继续。意思是,和谐才能生成万物,同一就不能发展。把不同的东西加以协调平衡叫做和谐,所以能丰富发展而使万物归于统一;如果把相同的东西相加,用尽了之后就完了。
《国语·郑语》记录了西周史伯与郑恒公的对话,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念,他认为不同的事物互相结合才能产生百物,如果同上加同,不仅不能产生新的事物,而且世界的一切也就变得平淡无味,没有生气了。中华民族“和”文化的产生源远流长,由音乐之和,到人际关系之和,到国家*事之和,逐步深化而演变。和谐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从马克思的角度来说,指的是矛盾的平衡性,或者说各方面矛盾共同作用之下的平衡。所以,和实生物其实是指斗争、矛盾在达到平衡之后的一种积极的状态。就现实生活和工作来看,矛盾无处不在、困难无处不在,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才能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的能力水平。
9.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
真正的艰苦奋斗,无需先声夺人表态,而要埋头做真抓实干的表率;不玩立竿见影的“水过地皮湿”,而要纵到底横到边深到位的精耕细作。把真干、苦干、实干作为本分、责任、追求,“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我们就能接好艰苦奋斗的接力棒,在新征程上阔步前进。(辽宁日报《艰苦奋斗精神丢不得》)
出自唐代吴兢《贞观*要·慎终》,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一言兴邦,斯之谓也。
意思是,陛下时常告诫臣下要坚守仁义之道,不可丧失;保持节俭的习惯,不可改变。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起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贞观*要》总结唐太宗时代的*治得失,内容广泛涉及*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以讨论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求谏纳谏、任贤使能、恭俭节用、居安思危为重点,为后人治国理*、修身养性提供学习借鉴。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阐述了节俭在治国理*、教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留下许多名言佳句、历史佳话。“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等。革命烈士方志敏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对于*员干部来说,不慕奢华,绝不是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的小节,而是关乎精神追求、价值取向的大问题,决不能等闲视之。崇尚素俭,才持定本质本色,不忘初心;涵养敦俭,才恪守淳朴清廉,不慕浮华;笃行俭*,才两袖清风,风清气正。
10.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只有这样,才能摸清“平时备了什么、还缺什么、如何补缺”,搞清“战时用什么、怎么用、用到什么程度”等现实问题,真正让武器装备发挥出最大效能。“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只有平时练好装备、运用好装备,才能拥有战场管用、官兵善用的好装备,战时才能实现一剑封喉。(解放军报《好装备是练出来的》)
出自宋代陆九渊《鹅湖和教授兄韵》,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沈。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
沧溟,即大海;拳石,即拳头大小的石头;崇,即积聚;泰华,即泰山和华山;岑,即高山。意思是,涓涓的细流汇聚在一起,就会形成大海;拳头大小的石头,只要垒积起来,就能够成为像泰山和华山那样高的大山。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何事业都难以一蹴而就,都有一个循序渐进、量变积累的过程。“水滴石穿”的古训、“铁杵磨针”的寓意、“子规啼血”的传说,都告诉我们,只有专注于日积月累,才能举重若轻、驾轻就熟,取得成功。贾岛锤字炼句精益求精,“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推敲”佳话永留后世。冯友兰素以“不着急”闻名,一部《中国哲学史新编》的皇皇巨著,他80余岁动手,90多岁才宣告完成。当下,有的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是渴望一夜暴富,工于取巧、偷奸耍滑。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拔苗助长必适得其反,急功近利必自毁长城。要立足岗位实际,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选定努力方向,确立奋斗目标,不为任何挫折动摇,始终不坠青云之志,去成就一番事业。
11.礼为情貌者也
“礼为情貌者也。”典礼仪式让人铭记的不只是庄重的布置、宏大的场面,更是真挚的师生情、纯朴的同窗意、坚定的报国志。从“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的殷殷嘱托,到“寻自然乐趣,拓万古心胸”的深情寄语,再到寓意在未来“戒”去骄躁、“戒”去浮华、“戒”去伪饰的毕业纪念戒指……尽管毕业季纪念形式不尽相同,但承载的意义和希望却是相似的,对母校的眷恋、对师友的祝福和对未来的期待始终如一。(解放军报《将责任装进行囊》)
出自战国韩非《韩非子·解老》,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
意思是,礼是情感的描绘,文采是本质的修饰。君子采纳情感而舍弃描绘,喜欢本质而厌恶修饰。依靠描绘来阐明情感的,这种情感就是恶的;依靠修饰来阐明本质的,这种本质就是糟的。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礼”在古代被列为治国四纲之首,“礼义廉耻”成为影响中国几千年的道德规范,可见礼仪的重大意义。《诗》序中讲,“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礼记》中强调,“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等级制度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摒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吸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传承。
12.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
保持清醒和自觉,时刻严格约束自己,是一种高尚素养与修为。“吾日三省吾身”“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古往今来,严于律己、以高标准要求自我,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追求。对于广大*员、干部来说,“修己以安人”尤为重要。正所谓:“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人民日报《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
出自宋代林逋《小窗幽记·集法篇》,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
绳,即约束、苛求;寡合,即与人不易投合。意思是礼义廉耻,可以用来要求自己,不可用来要求别人。要求自己则能少犯过失,要求别人则难以与人和睦相处,难以与他人相处就不合乎处世之道。所以君子只严格要求自己,小人则对别人求全责备。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古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重要法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留下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怒己之心恕人,则全交”等名言佳句。在与人相处的人生哲学中,要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时刻反省自己,提醒自己,尊重别人,推己及人。只有这样,才能在互敬互信的基础上建立同志般的深厚友谊。严于律己,“严”的是*治品质、纪律规矩,“律”的是思想操守、道德修养。真正的团结必须以坚持原则为基础,守住*性原则、*策法规、纪律规矩的底线,但同时工作中还要有温度、生活中还要有人情味。这就需要善于从*治和全局看问题,注重提高*治能力和*策水平,把握好*性与人情味、*策底线与*策红利、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度”。
13.每临大事有静气
古人云:“每临大事有静气。”*员干部要想做到“不惊急”,就应理智待人处事,学会忍耐和克制,学会宽容和谅解,不感情用事、莽撞冲动;就应学会观察思考,树立大局意识,善于谋划决断,不人云亦云;就应坚持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在风浪中积累经验,该雷厉风行则雷厉风行,当从容镇定要从容镇定,在学习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各项能力。(解放军报《培养“不惊急”的气质》)
出自清代翁同龢的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意思是,每当遇到大事都沉着冷静应对,不相信今日没有古代的圣贤。指古今圣贤都具大气度,遇重大事件时,沉着淡定,举重若轻,应对裕如。
“静”是我国古代先贤修心养性的重要法则和崇高追求。《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把“静”作为家风予以传承。清代名臣曾国藩曾感悟,“心静则体察精,克治亦省力”,认为心静能够体察事物的本质,发觉事物的精髓;心静处理事情也能够省力,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随着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更需要人们保持静气,踏踏实实做在当下、做好每件事。
14.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好名声是社会给予一个人的精神待遇,犹如空气氤氲流动于公众口耳之间。*员干部只有做人的本色不变、本真不丢、本来不忘,思想上清醒、经济上清白、生活上清新,保持无私情怀,扛起无畏担当,心境高雅,正气充盈,百毒不侵,把名字刻在百姓心坎上,自然有自信“留得清流在人间”。(中国国防报《留得清流在人间》)
出自宋代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释主拈花,强生枝节。头陀微笑,眼里添尘。目击道存,翻成途辙。隔江招扇,早涉崎岖。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镌,即雕刻。顽石,即未经斧凿的石块。意思是劝君不必镌刻顽石为自己歌功颂德,路上行人的口传才是真正的记功碑。指真正的丰碑应刻在人们的心里,也指是非褒贬无需自己分辩,自有舆论进行评说。后演化为成语“有口皆碑”。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虽然来自禅经,但极富有哲理。作者以精警的语言告诉我们,只有树在人们心头的丰碑,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纪念。凡为官从*者,谁都想干出名堂、获得*绩。千百年来,无数统治者或刻石颂功,或树碑立传,甚至建立生祠,希望能流芳百世,最终却被人民和历史所遗忘。真正能活在人民心中有口皆碑的,是为人民、为历史做出贡献的人。俗话说,金奖银奖不好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只有不计较个人功名,始终追求的人民群众的好口碑,才得得到经过历史沉淀后真正的评价。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领导干部要树牢“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理念,扎扎实实地把本职工作做好做到位,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传,以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人民群众的赞誉。
15.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
古语云,“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新任公务员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不能被庸俗的处世哲学所裹挟,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多交几个干干净净、志同道合的挚友诤友。可以有爱好,但不能有“癖好”。新任公务员工作之余,或寄情于山水,或遨游于书海,或挥洒于赛场,这些正常健康的爱好都应该鼓励和支持。但是凡事都要讲究适可而止、恰如其分,有些爱好稍不注意就会演变成为“癖好”,而“癖好”很可能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和不法分子所利用。(兵团日报《新任公务员要扣好第一粒“扣子”》)
出自南朝刘宋时期范晔《后汉书·列传·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延上封事曰:“陛下以河南尹邓万世有龙潜之旧,封为通侯,恩重公卿,惠丰宗室;加顷引见,与之对博,上下媟黩,有亏尊严。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
意思是,爰延呈上密封奏章说:“陛下跟河南尹邓万世是未即位以前的旧友,于是,皇上封他为列侯,对他的恩惠,重于三公九卿,厚于皇族。并且经常召见他,和他相对玩博塞等戏,上下亲昵。而不讲礼仪,有损至尊的威严。和善人相处,则每天都能听到有益的训勉;和恶人一起游娱,则每天都要产生邪恶之情。”
该典故主要说明择友交友的重要性。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俗话讲,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就跳神。环境的熏陶,交往的感染会对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古人对择友有着深刻的认识,孔子讲,“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意思是说,常与善人相处,就像生活在种满兰芝仙草的温暖花房,时间长了便察觉不到香味,那是因为已经习惯了善行的芬芳;常与不善的人相处,就像住进了满是臭鱼烂虾的海鲜市场,时间长了便察觉不到腥味,也是因为闻惯了恶行的腐臭。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选择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以什么样的方式交朋友,需要我们有一个清醒的分析和认识。
16.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有理想、有格局,自然就会有前进的动力、奋斗的方向。有句话说得好:“因为站得更高,所以看得更远。”见识和格局决定着一个人的层次。只有胸怀“国之大者”,才不会患得患失,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干事创业中。年来,我们*的队伍中始终活跃着胸怀崇高理想、充满奋斗精神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历经百年风雨而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解放军报《有感于“中国航天正青春”》)
出自唐代李白《少年行二首》,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因击鲁句践,争博勿相欺。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意思是,像高渐离一样在燕市击筑饮酒,像荆轲一样在易水上弹剑悲歌。应结识像燕太子丹这样的爱贤之士,要结交像并州侠士一般的朋友。少年身负壮志,将来自有奋发激烈之时。若再遇到像鲁勾践这样的侠士,应该事先自报家门,若有争博之时,请多多包函,幸勿相欺啊。在长安金市之东,五陵的贵公子骑着银鞍白马,满面春风。他们在游春赏花之后,最爱到哪里去呢?他们常常笑入到胡姬的酒肆中饮酒寻乐。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青年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青年英雄辈出。贾谊写出“西汉一代最好的*论”时不到30岁,王勃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时才20多岁。在我们*的历史上,很多人在青年时代就确立了革命理想,立志为民奋斗。中共一大召开时,与会代表平均年龄27.7岁,最小的不过19岁;长征的队伍里,一半以上是24岁以下的年轻。一代代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民族奋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进入新时代,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青年都应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17.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
“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落实深度,关系收获程度。我们应认识到,工作就是平台,任务就是机会,只有“深落实”才能长本领、壮筋骨,才能把“深落实”的过程变成能力素质提升的过程、意志品质拔节淬火的过程、工作出成绩见成效的过程。(解放军报《保持“深落实”的工作状态》)
出自东汉王充《涉深水者观蛟龙》,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由目盲、耳聋、鼻痈者也。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意思是,在浅水里走的人只能见到虾,那些走到较深处的人便能看到鱼和甲鱼,那些走到极深处的人才能看到蛟和龙。
探索精神,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之一。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刘禹锡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都表达了古人对探索精神的推崇。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一穷二白的局面,英雄的中国人民奋发图强、不懈探索,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奋斗,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进入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孜孜以求,在新征程上弘扬伟大探索精神,立足本职岗位,把情况摸得更准、把措施定得更实,以实际成效履职尽责。
18.士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
反浪费、重节约,为何被如此看重?勤俭节约是一个人最基础的良好道德品质之一,可以“孕育”众多其他优秀品质。《元史》里有句名言:“士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徐特立同志说过:“俭朴的生活,不但可以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从反面看,“浇风易渐,淳化难归”,浪费不加约束便会滋长奢靡腐化之风。正所谓,“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从各方面厉行节约,才能打开净化社会风气、培育健康风尚的突破口。(人民日报《以俭修身以俭兴业》)
出自明代宋濂、王祎编修的《元史·乌古孙泽传》,量食而入,余悉委学官,给诸生以劝业。常曰:“士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身一布袍数年,妻子朴素无华,人皆言之,泽不以为意也。
意思是,做官的若不俭朴就不能保持廉洁,不保持廉则不能修养品德。
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廉是为官者的第一要务。在如何处理“俭”与“廉”的关系上,前代先贤有着深刻的论述。唐代司空图在《太尉琅琊王公河中生祠碑》中说:“俭足养廉。”明代周顺昌《第后柬德升诸兄弟》:“又谓惟淡可以从俭,惟俭可以养廉。”清人汪辉祖提出,“欲为清白吏,必自节用始”。廉为官之本,俭为廉之基。对*员干部而言,节俭作风更有*治意义。方志敏烈士曾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
19.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民日报《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出自唐代白居易《策林二》,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
意思是,天地孕育万物都有一定的时空限制,而人的欲望却是无止境的,因此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滥用自然界的资源。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类也总是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含着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论述,“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等名言佳句,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生动展示了古人朴素的生态道德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进入新时代,要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切实把工作抓紧抓好抓实,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主要适用于践行新发展理念,特别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教育引导*员干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0.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中国在外交领域“已经成为多极世界的伟大构建者”,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如是评价。以研究“和平学”著称的挪威学者约翰·加尔通认为,“以整体意识、全球思维、人类情怀打量这个世界,正是中国的大国外交提供的新‘世界观’。”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顺应时代潮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人民日报《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共同奋斗》)
出自老子《道德经》,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意思是,善于为自身制定合乎的道德规范的人,是坚决不会动摇;善于秉持自己所认识到的道德准则而行事的人,是不会气馁,丧失自信。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把这个道理付诸自身,他的德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自家,他的德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自乡,他的德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一国,他的德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天下,他的德就会无限普及。所以以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他人,以自家观察他家,以自乡观察他乡,以自己的国家观察其他的国家,以自己的天下观察别人的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古人提出“明明德于天下”这一主张的主旨,是要人们将自己彰明的德性推及天下,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先修其身,然后渐次齐其家、治其国,以至平天下。“明明德于天下”是古代先哲为修身成人、经邦济世立下的宏愿,也为人们报效国家、胸怀天下指明了方向。千百年来,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圣贤的道德人格,造就了独特的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予以我们的一份宝贵精神滋养。明明德于天下不仅是修德做人之道,也是治国安邦之良方。在《礼记·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视为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今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积极尽最大力量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21.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
“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全军要加强人才投入,优化人才*策,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形成各类人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解放军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出自春秋管子《管子·小问第五十一》,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
意思是,桓公说:“请问关于胜敌的武器?”管仲说:“选取天下的豪杰,收集天下的精材,招请天下的良工巧匠,就有胜敌的武器了。”
《管子》一书蕴涵着丰富的人才思想,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人才的培养、选拔、任用和激励等方面的措施,充分彰显了我国古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理念。比如,在人才思想上,坚持“以人为本”为基础,以人才重视为内核;在人才培养与教育上,主张“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理念;在人才选拔上,注重“举贤尚功”与“三选制”的机制。“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更需要科研生态等“软件”保障,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各级领导干部应该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让每一个人才用对其位、用当其时、用而出彩,奋力开创人才竞相涌现、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
22.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英雄不论出身、资历,只论实力、能力。“揭榜挂帅”机制,采用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方法,让更多的创新主体发挥作用,甚至放眼世界遴选一流的人才为我所用,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不论是科研院所、公司企业、个人团队,谁有真本事就让谁来揭榜,谁能干成事就让谁来挑大梁。这不仅有利于破除体制障碍,加快科研进度,还能够高质量引进人才、高效率用好人才、高水平留住人才,形成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解放军报《“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
出自宋代司马光《之美举进士寓京师范此诗寄之》,结发声华盛,无疑屈未伸。何妨久垂翅,从此欲惊人。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行当解故褐,不惜化京尘。
意思是,雄鹰乘着东风直上天际,大鲲借着海浪顺势而起。比喻充分发挥才能,施展抱负。
事业召唤人才,时势造就人才。当今世界,人才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当前,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科学知识、科技创新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人才的培养培育离不开良好的环境,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我们就一定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
23.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古人讲,“爱民者,民恒爱之”“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其前提是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做到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不负人民的信任和重托,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工作中要坚持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闻过则喜的胸怀和马上就办的执行力,积极回应关切,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解放军报《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
出自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四节》,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意思是,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百姓的君王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还从来没有过。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我国历代王朝的更迭变化,无不揭示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尚书五子之歌》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宋代苏辙指出“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明代张居正提出“窃闻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都告诫历代君主,民心之所向才是国家未来的根本保证。国家发展的道路势必不可能一帆风顺,前进的路上总有许多困难坎坷,依靠群众才是根本之法。作为*员干部,要牢记初心使命,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忧,以实际行动赢得广大人民的信赖和拥护。
24.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
以更灵活的用人机制吸引人才。“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机制不活则人才难进,“揭榜挂帅”对用人机制提出更高要求。秉持开放灵活的用人观念,打破繁文缛节,扫除人才身份障碍,完善适应人才发展规律、激发人才活力的体制机制,才能吸引有真才实学的创新人才。(安徽日报《以“揭榜挂帅”激发创新人才活力》)
出自明代刘伯温,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故以道养贤,则四方之民听声而来;以德养民,则四方之贤望风而慕。
意思是,鱼没有固定停留的地方,只要有深渊就会回归;乌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只有树林茂盛就会飞到那里。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贤爱才的民族,自古以来就对招揽贤才十分重视,格外注重吸引人才的环境和条件,留下了“千金买马骨”等典故。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至关重要,打造“渊深”“林茂”的好环境,才能发挥人才*策的磁场效应。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格局,谁赢得了人才,谁就掌握了发展主动权。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打破国籍、户籍、身份、学历、年龄等限制,形成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特殊人才实行特殊*策,不求全责备、论资排辈,不一把尺子量到底。
25.欲遇变而无仓忙,须向常时念念守得定
“欲遇变而无仓忙,须向常时念念守得定。”要想使挫折成为进步的“梯”,不仅需要在挫折中奋进,也需要在平顺时努力。在做好日常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积累战胜挫折的底蕴,变被动为主动,在持续奋斗中立志、明德、强能、成才。(解放军报《挫折是“坎”更是“梯”》)
出自明代洪应明《菜根谭》,欲临死而无挂碍,先在生时事事看得轻;欲遇变而无仓忙,须向常时念念守得定。
意思是,要想临死的时候没有什么牵挂,就要在生时淡泊名利,把人生看得轻一些;要想遇到突发事件时不慌张,就要平时常常放在心上,事先防患于未然。
“看得轻”“守得定”,强调的是积累效应和平时工夫,要求人们通过平时的持重,培养出变故时的镇定;通过平时的淡泊,来换取临死时的从容。古往今来,凡是精湛的技术、至臻的境界,皆出于平时的专心致志、勤修苦练。成功并没有太多的奥秘,也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回归常识,那就是排除各种杂念,保持专一纯朴,通过反复锤炼,掌握事物规律,最终把“技”练成“艺”、把普通招法练成绝世高招。至巧者出于至平,安心者有大艺,专心者成大事,痴迷者成大业。精巧的技艺来源于平凡的训练,高超的能力来源于日常的积累。任何人想要在专业领域达到一定的水平和境界,一个重要的法宝就要真挚热爱、倾心投入、永不懈怠。
26.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
民主的过程就是虚心真诚听取和吸收大家意见建议的过程,民主程度高低的衡量标准就在于在决策过程中是否能容纳反对的声音,凸显民主的充分性。没有充分民主,就没有正确集中。正所谓“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领导干部既要有宽广的视野,又要有宽广的胸怀。而且,有了宽广的胸怀这个前提,才更容易拥有宽广的视野,不断打开决策空间,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多谋善断提高领导干部决策能力》)
出处明代杨继盛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提炼出来的对联,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
意思是,待人处事要虚怀若谷,心气和平,广泛采纳群众意见,哪怕他们只有一点是正确的也要看到。
头一句“遇事虚怀观一是”,难就难在“遇事”这两个字上,即有时虚怀,有时并不怎么虚怀。第二句“与人和气察群言”,难在“察”字上面。“察”不是一般的察言观色,而是要虚心体察,这样才能从群众中吸取智慧的力量。善于听取不同意见需要领导干部的民主素养和宽广胸怀。凡属正确的领导意见,必须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在群众中坚持下去。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只有以民意的广度才能提高决策的准度。听取意见是一种姿态,不是“替民作主”而是“让民作主”;是一种心态,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平等相待;是一种常态,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常为常新。
27.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干而论道”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实践。“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起而行之不妨“干而论道”,真正让“行之”者又去“论道”,让干事的人再去“说事”,把实践中的经验做法进行归纳总结、提炼上升、抽象概括,然后“现身说法”,这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习时报《坚持“干而论道”的好方法》)
出自西周周公旦《周礼·冬官考工记》,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或坐而论道,或作而行之,或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或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或饬力以长地财,或治丝麻以成之。
意思是,国家有六类职业,百工是其中之一。有的人安坐而谋虑治国之道;有的人起来执行治国之道;有的人审视“五材的”曲直、方圆,以“加工”整治五材,而具备民众所需的器物;有的人使四方珍异的物品流通以供人们购取;有的人勤力耕耘土地而使之生长财富;有的人纺绩丝麻而制成衣服。后引申为“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比喻坐着谈论大道理,不如亲身实践。后泛指空谈大道理。
注重实干,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富贵财富,也是激励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古代先贤始终以实践的观点来教育引导世人,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其坐以待亡,孰若起而拯之”“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名言佳句都说明了古人对实干的推崇,“纸上谈兵”“画饼充饥”等典故成为教育青少年的生动教材。时代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既需要一大批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又呼唤那些能够时不时仰望星空“踱方步”的人。基层是最好的学校,实践是最生动的教材,群众是最高明的老师,只有实干,才能走在前列、不负时代。
28.辨方位而正则
“辨方位而正则”。认清所处历史方位,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相应方针*策,是我们*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条宝贵经验。经过长期不懈奋斗,我们*带领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整体上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人民日报《为新征程凝心聚力》)
出自两汉张衡《东京赋》,辩方位而正则,五精帅而来摧。尊赤氏之朱光,四灵懋而允怀。
辨,即分辩;方位,即四方中央之位;正则,即正其礼仪法则。意思是只有看清楚中心所在的方位,才能找到正确的法则。
古人讲,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意思是,*事分给地方官员来做,大权集中在中央。圣明的君主独掌大权,四方的官员都来效力。“辨方位而正则”,深刻阐释了把握正确方向的重要性。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集中统一的领导,就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从而成为一盘散沙。我国社会主义*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和国家的事业之所以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本质的特征是*的领导,最大优势是*的领导,*是最高*治领导力量。只有加强*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我们才能更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