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先秦儒家优秀德育思想是大学生道德教育以 [复制链接]

1#

大学生是高校德育的主体,其思想品德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因此,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必须丰富其德育内容、创新其德育方式,提升其育人实效性,才能为*和国家事业发展输送接续奋斗的后备军。

我国有着悠久的道德教育传统,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者,构建了一整套完整的包含道德教育理念、方法、内容等在内的道德教育体系,形成了影响深远且丰富的德育思想。

因此,针对高校道德教育难题的出现,我们可以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先秦儒家优秀德育思想,从先秦儒家优秀德育思想和方法中寻找破解之法。

德育方法融入

先秦儒家在长期的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道德修养法。如提出的崇德向善的教育理念以及反求诸己、身教示范、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方法,运用于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崇德向善,明确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

先秦儒家崇德向善的价值追求,同样也表现了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首先,从教育目的上来看,《大学》开篇便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德”指的是美好的品德、德行,说的是君子要是有了美好的品德,就会去爱人、去亲民,最终达到“至善”的目标。

其次,从教育顺序上来看,相比于智育,孔子则更重视德育,将德育放在了智育之前。最后,从教育课程上来看。

孔子首创私学,并规范了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从设置课程内容,我们不难看出,无一不以道德养成为指向,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综上,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无论是从教育目标、教育顺序,还是教育课程来看,都能体现先秦儒家学者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

因此,新时代高校在开展思想*治教育工作时,可以充分借鉴先秦儒家崇德向善的价值追求,强化“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有意识地、切实地提升德育的地位,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向上向善的道德观念,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

如此看来,先秦儒家崇德向善的教育理念,在宏观上为高校进一步明确了道德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优先地位,同时也契合了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反求诸己,强调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化过程

道德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不能完全依靠道德他律的外力来强制实现,而要更加注重道德主体的自主性,或者说道德自律。而道德自律需要个体具备自省意识,学会自我反省是个人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自省意识、自我教育意识,对大学生道德自律养成、深化其道德内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中,最有特色和最充满“德性”的道德教育方法,当属于“反求诸己”的德育方法,即先秦儒家主张在道德问题面前,道德主体在无人监督、独处时,要学会反思教育自己,不可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

因此,反求诸己经常和慎独、自省、道德自律相联系。在先秦儒家经典文献中自省有多种表述方式,如孔子表述为“内省”、孟子表述为“反求诸己”、荀子则表述为“参省”等,虽然他们对“自省”的表述各有不同,但传达的精神理念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先秦儒家学者孔子的“内自省”、孟子的“反求诸己”和荀子的“参省”是一脉相承的,都强调道德主体要自觉努力做到自我反省,以完善自身道德境界。

而在高校德育工作中,需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把外在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通过“反求诸己”的自省意识,内化为自身优良的道德品质,以达到“他律”向“自律”的转变。道德内化是大学生德性养成以及道德品质不断提升的必经之路和必要条件。

因此,将先秦儒家“反求诸己”的自省意识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增强其道德主体性意识,强调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化过程,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身教示范,重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示范引导

言传身教是隐性思想*治教育类型的一种,是大学生道德教育必不可少的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师者在道德教育活动中,实施的言传身教的德育方法,实际上体现了道德自律和他律的高度内在统一性。

于教育者而言,“言传身教”是教育者道德内化的外露或外在呈现,是其道德自律的要求;而于受教育者而言,“言传身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道德他律的要求。

而先秦儒家德育方法中的身教示范法,与言传身教的德育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重视师者对受教育者的示范引导作用。

先秦儒家除了主张主动学习以提升自身道德修养,还非常重视统治者或教育者身教示范的作用。先秦儒家学者普遍认同身教胜于言传,非常推崇身教示范的道德教育方法。

虽然孔子这话针对的是统治者,说的是如果统治者自身品行端正,民心所向,即使不对老百姓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自愿执行;如果统治者自身品行不端,就会得不到民心,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去执行他发布的命令。

但是同样适用于教育者,教育者的身教示范作用和影响,与统治者身教示范的效力是一样的。因此,孔子要求教育者要严于律己,按照道德要求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以自身良好德性来影响他人,为受教育者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综上所述,先秦儒家身教示范的德育方法,对于当代高校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时,要借鉴先秦儒家身教示范的思想,重视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示范引导。

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施教者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受教育者树立一个良好师德的榜样示范,从而起到规范受教育者道德行为的作用,真正达到身教示范的育人效果。

4.知行合一,夯实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来源,同时实践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成于内而形于外”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即道德教育不仅要实现受教育者对道德行为的内心认可,最重要的还是受教育者要进行道德实践。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德实践不仅能够检验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成效如何,同时大学生通过道德实践还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道德认知。

虽然“知行合一”的概念是由明代王阳明提出来的,但是在先秦儒家道德思想中,无一不体现出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言行一致、身体力行的知行合一观念。

恰如在道德实践上,先秦儒家主张知行合一,并且重视道德践履。先秦儒家所言的“知”与“行”主要是在伦理道德的范围下谈论的。

因此,“知”是指道德之知,而“行”则指道德实践,开展德育活动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道德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道德践履。

先秦儒家主张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反对知而不行。一个人阅读了许多经典诗篇,满腹经纶,却无法在社会实践中运用,那么读再多的书也是无益的,强调理论与实践要密切结合。

另外,孔子非常看重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认为衡量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能光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以言行一致作为判断是否具有道德的标准。

一个有道德的君子是会因为自己言行不一而感到羞耻的,道出了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荀子也十分重视知行统一,认为“知”的前提是“行”,而“行”又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理,个体道德修养的提高,同样也需要通过道德实践来完成。

总之,将先秦儒家提倡的知行合一的德育方法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把内心对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认可,转化为外在的道德行动。

使大学生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从而夯实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基础,增强德育的实践性,实现德育目的,培养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高度统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