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庸礼之用也,为您揭开中庸的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北京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video/

“中庸”一词应该作何理解?

《中庸》是儒家“四书”之一,原来是《礼记》中的第三十一篇。现在我们看到“中庸”一词总有贬义在里面,指的是平庸和碌碌无为。这是中国人望文生义结合断章取义后酿成苦果,这种贬义用法不单是现在的我们,其实在汉代就已经开始了。最著名的就是贾谊《过秦论》中他说陈胜吴广的“才能不及中庸”,理解一下就是他们的水平还不比上一般水平的人。

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作者,肯定不会谦虚到这种地步,也更不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教大家和稀泥,做和事佬。

汉朝大儒郑玄曰:“名曰《中庸》,以其记中和之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说《中庸》的意思就是“中和”的作用,“庸”通“用”比较好理解,那么“中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才是解读“中庸”的关键。《说文解字》中对“中”做出过解释,“中”就是“和”,“中”最早也是一种“礼”器,《荀子·儒效》也说:“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为中?曰:礼义是也。”

这样一衍生就知道“中庸”其实是“礼仪的作用”,所以不要理解错了,再往后面延展,当时礼崩乐坏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克己就是要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和僭越行为,这需要什么呢?就需要非常自律,非常合乎规范,就要学习和修行、甚至要修身养性,但是绝对不是养“平庸”之性,而是能够达到合理“礼”的性。

也有很多学者,说“中庸”就是“天人合一”,也有说“中庸”是行“中和”之道,但是他们或许都没有去刨根问底,太过的形而上。其实中国先秦文学大多都是服务于*治的,包括《老子》、《易经》看似玄而又玄的东西,在当时特定的*治环境下,如果抛开了*治根本讲不通的,只能玄而又玄或者去学无拘无束的庄子了。

全书的纲领

《中庸》一开篇,劈头盖脸的就来三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读者您看到这三句话有什么感受?欢迎留言。

我看到的就是震撼,很少有书籍一开始就这样高屋建瓴,全是大词。如果深究起来的话,马上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天命”、“性”、“道”、“教”说的斩钉截铁,三个短句也就代表三个论断,没得商量,没有余地,直接绕过人的理性,冲击灵魂。如果今天你遇到有人这样跟你说话,第一反应是什么?一个字:闪;这货马上要忽悠我去卖保健品直销了。

我相信我的读者这样的思辨能力还是有的,回归到原文来看这三句话。“天命之谓性”人的性格特质就是老天赐予的;“率性之谓道”跟着老天赐予的性格特质走就是道了;“修道之谓教”“修”就是“整顿“,“教”是上行下效的意思。我之前说读先秦古籍一定要把*治环境读在里面,否则就读不通。就好比这里“上行下效”的意思,谁在“上行”谁在“下效”?无非就是君子小人、贵族和平民。

老天赐予的性格特质

孔子曾经说过:“食、色性也。”这难道就是《中庸》开篇第一句话“天命之谓性”的“性”吗?是每个人的特质不同,按照自己的特质去行事吗?不管男女都要放浪形骸,才是大道,做得好还必须上行下效,成为万世师表吗?要大张旗鼓的大吃大喝、纵欲滥情吗?这样解释的话,太反儒家伦理了。

所以老天赐予的性格特质一定是每一个人身上都与生俱来的,不偏不倚的。荀子的性恶论明显不合适,那么只有“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论了,也就是说整一本《中庸》其实是建立性善论的基础上的,只有这样解释才是合理的。

人们根据自己天性本善的道路一路前行,自然就会尊重礼法,将礼法用于生活实践中,逐渐的全社会的人都会重新回到“周礼”的统治下。这么解释《中庸》其实我觉得就很流畅了,读古籍,千万要读原文,千万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根据某一派思想去品味,要不然就是乱读,读不通不说,还整出一些“修仙养生”方法祸害大众。这里我先说明一点“修仙养生”的方法确实存在,甚至很多“修仙养生”家将很多古籍都注解为“修仙养生”法门,这不是不可以,只是读者一定要学会甄别。如果有疑惑的话,可以提问,我共同探讨。

读经教育

现在很盛行读经教育,动不动就拿出《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这些书籍来给小朋友摇头晃脑,读经教育其实是很好的,关键是看读什么书。我这里推荐两部《千字文》和《中庸》,这里主要讲《中庸》它文笔非常好,满篇都是对仗、排比、而且尽是大词、篇幅不长、朗朗上口。

从读经的角度上来看,不需要小朋友真的能懂书中的道理,关键在于语感的培养,那种抑扬顿挫的感觉很容易让小朋友的大脑形成正面反馈,而且篇幅短容易记忆,不需要全篇通记,只需要记住一些经典的词语或者句子,也不要跟他讲含义,让他自己在生活中体会。每个阶段的体会和理解是不一样的,逐渐就形成了一股自己反思和思辨的能力,有了自己的见解就有了自己的立场,现在的人其实最怕的就是没有立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