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说文解字第180课长吁短叹里的 [复制链接]

1#
中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al/161211/5112775.html

先行奉上标题中问题的答案:(1)成语“长吁短叹”里的“吁”读xū,叹息的意思;(2)成语“嗷嗷待哺”中,“嗷”指小鸟饥饿时发出的哀鸣声。详情请见相关字条,无兴趣内容请自行忽略。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课,讲《说文解字》“口”部汉字中的六个汉字,六个汉字分别如图:

(今天要讲的六个汉字)

1、啐。这个字有五个读音:

(一)cuì。这也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也是现代汉语最常用的读音,《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啐,惊也。从口,卒声。”形声字,本义是惊。本义今已不常用,文献中未见实例。

本义之外,又有其他用法:(1)尝、饮。《广雅.释诂三》:“啐,尝也。”《集韵.队韵》也有:“啐,少饮酒也。”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口部》称:“啐,《仪礼》今文以为‘口+率酒’字。”《礼记.杂记下》有:“主人之酢也,哜之,众宾兄弟皆啐之。”郑玄注称:“哜,啐,皆尝也。哜,至齿;啐,入口。”虽然都是尝,“哜”和“啐”还是有区别的。

(2)用力吐出。如啐了一口痰。

(3)叹词。表示轻蔑或斥责。比如《水浒全传》第九十三回:“李逹道:‘啐,原来是梦,却也快当!’”

小话题:《红楼梦》里的啐:

在文学名著《红楼梦》里,啐字是常用字,用法也很丰富,并不限于上述几种解释。《红楼梦》里大部分啐人一口,指的就是唾弃,向人吐口水的意思,表示愤怒,但并不一定真的就吐出唾沫;有时也相当于说“呸!”,具有轻蔑、鄙视的意思。例如《红楼梦》第二十回:“湘云道:‘大正月里,少信嘴胡说。这些没要紧的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听去!别叫我啐你。’”这是宝玉、黛玉、湘云由于听戏时开玩笑,引起互相赌气的事儿。湘云这个没出口的“啐”,带有鄙视宝玉怕得罪黛玉的意思,并不是真的吐唾沫。

再比如二十三回:“凤姐儿听了,嗤的一声笑了,向贾琏啐了一口,低下头便吃饭”这里的这个“啐”类似于轻轻“呸”了一声的意思,并没鄙弃的意思,还有很多,展开就是一篇长文了,总之,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不能照搬以上用法。

(87版《红楼》里的贾琏和凤姐)

啐字其他四读音均不常用,不再一一列举。

啐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啐字的小篆写法)

2、唇。这个字有三个读音:

(一)zhē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唇,惊也。从口,辰声。”形声字,本义是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称:“后人以震字为之。”在各种文献中,表达惊的意义的唇,多写作“震”。

(二)zhèn。读这个音时,指惊声,是引申义。《集韵.震韵》有:“唇,惊声。”

(三)chún。这才是现代汉语最常用的读音,指嘴唇。实际上,用用嘴唇的“唇”字,在《说文解字.肉部》,写作“脣”:上边一个辰,下边一下月(肉),但在各种文献中,用作嘴唇的唇,也有唇这种写法,可以说训嘴唇之“唇”与训“惊也”之“唇”是同形字。《六书故.人四》:“唇,口端也,别作“脣”。比如《论衡.率性》:“扬唇吻之音,聒贤圣之耳。”说子路在没有到孔子门下学习的时候,是个不断乱叫,发出怪声影响读书人的耳朵的人。再比如左思的《娇女诗》:“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

(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

也用来指物体的边缘。比如杜甫《丽人行》:“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唇在这里不指嘴唇,指鬓边。仇兆鳌注称:“鬓唇,鬓边也。”头上戴的是什么珠宝首饰呢?翡翠玉做的花饰垂挂在两鬓。

(翠微盍叶垂鬓唇)

再比如《骆驼祥子》五:“当他跑得顺耳唇往下滴汗,胸口觉得有点发辣,他真想这么办。”耳唇指耳朵边缘。

唇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唇字的小篆写法)

3、吁。这个字有两个读音:

(一)xū。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吁,惊也。从口,于声。”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有两个地方出现,另一个出现在“亏”部,给的解释是:“吁,惊语也。从口,从亏,亏亦声。”基本一样,属“重出”字。这个字相对较为复杂。《字源》认为它是个形声兼会意字,但究竟如何会意并没有讲明,不讲明的原因是“于”字的象形不明。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称:“按于有大义,故从于之字多训大者,芋下云大叶实根骇人。吁训惊语,故从于、口,于者,惊意。”所以,吁的本义叹词,表示惊叹或疑怪的声音。依照段注的说法,于有“大”的意思,所以芋字就是指叶子很大,果实很大的芋头(如下图,在讲“芋”字时已详细说过)。就是因为于有这个大的意义,所以,古人用吁,表示惊叹或疑怪。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行放在这里,因为“于”字一般认为是象形字,究竟象形什么,文字学界争论不休,没有定论,我们等到“于”字词条,再详细讨论它。这里先记段玉裁的解说。

(芋头叶子)

其一,表示惊叹。比如《书.吕刑》“王曰:‘吁!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孔传》称:“吁,叹也。”这句话的大意是:王说:“啊!来吧!诸侯国君和各位大臣(有邦有土的人),我告诉你们要善用刑法。”又比如《法言.君子》:“吁,有何言与?”李轨注称:“吁者,骇叹之声。”

其二,表示疑怪。《玉篇.口部》:“吁,疑怪之辞也。”比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吁,君何见之晚也!”大意相当于:哎呀,您怎么能现在才知道呢!

本义之外,吁还有其他用法:(1)叹息。比如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五十六:“献君君按剑,怀宝空长吁。”再比如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睡不著如翻掌,少可有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捣枕搥床。后来,长吁短叹发展成为成语,吁指叹息。成语意思是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长一声、短一声不住地叹气),形容发愁的神情。有时候也指哀伤。因为字形的原因,这个字很容易读错成yū,一定要注意。

(2)忧愁。《诗经.周南.卷耳》:“  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毛传称:“吁,忧也。”马儿累坏倒在一旁,仆人精疲力又竭,无奈忧愁满心上!

此外,吁还是姓。《正字通》有载。

(二)yù。读这个音时,有两个用法:(1)应答声。《方言》卷十二:“吁,然也。”郭璞注称:“(吁),应声也。”《广雅.释诂一》:“吁,应也。”(2)“籲(yù)”字的简化字。

吁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吁字的小篆写法)

4、嘵。年简化为“哓”(注意右上角无点)。读xiāo。《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嘵,惧也。从口,堯声。《诗》曰:‘唯予音之嘵嘵’”钮树玉《说文解字校录》称:“《韵会》引作‘惧声也。’”形声字,本义是因为恐惧而发出的叫声。引用的《诗经》句出自《诗经.豳风.鸱鸮》最后一句,现在的通行版本作:“予唯音嘵嘵。”《毛传》称:“嘵嘵,惧也。”吓得我吱吱叫。

(鸱鸮)

本义之外,又可用作唠叨,话多不止。比如柳宗元的《吊屈原文》:“谗巧之嘵嘵兮,惑以为《咸池》”《咸池》是著名的古乐曲,这里是说:喋喋不休的谗言巧语,却糊涂地当成悦耳动听的《咸池》。

嘵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嘵字的小篆写法)

5、嘖。年简化为“啧”。读zé。《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嘖,大呼也。从口,責声。謮,嘖或从言。”形声字,本义是大呼。也写作言字旁的“謮”。文献中未找到应用实例。比如《荀子.正名》:“愚者之言,芴(hū,同忽)而粗,啧然而不类,誻誻(tà,话多)然而沸。”愚蠢的人的言论,模糊而粗疏,吵吵嚷嚷而不合法度,啰嗦而嘈杂。其中“啧然”指大声纷争的样子。

(荀子像)

本义之外,还有其他用法:(1)通“賾(zé)”,用它的本义,指事物的幽深、细微处。

(2)通“情”。也用本义,就是情。

(3)假借为“谏”。讥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称:“嘖,又(假借)为谏。”

以上三例通假和假借,不作详解。

(4)象声词。多迭用。《尔雅.释鸟》:“宵鳸(hù)嘖嘖”候鸟的叫声啧啧。《广雅.释训》:“啧啧,鸣也。”比如储光羲《野田黄雀行》:“啧啧野田雀,不知躯体微。”再比如李贺《南山田中行》:“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李贺像)

(5)叹词。表示赞叹。比如《水浒全传》第一百零四回:“那女子毫无羞怒之色,倒把王庆赞道,啧,啧,好拳腿!”

嘖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嘖字的小篆写法)

6、嗷。读áo。《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嗷,众口愁也。从口,敖声。《诗》曰:‘哀鸣嗷嗷’”形声字,本义是哀鸣声。这里引用的《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大雁远飞,哀鸣声声。

(鸿雁于飞)

后又引申指叫呼声,愁怨声,喧闹声。比如宋代穆修《上监判邢郎中书》中有:“一家贫寄京师,薪米不给,老幼数口,嗷嗷待哺。”“嗷嗷”原指小鸟饥饿时发出的哀鸣声,等待母鸟来喂食,“嗷嗷待哺”后来发展成成语,比喻迫于饥饿、急于求食而哀哭的样子。也用来比喻处境极为困难,亟待救济、援助。这个成语多用来形容灾民饥饿的惨状。

(嗷嗷待哺的幼鸟)

嗷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嗷字的小篆写法)

(第,部分图片引自网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