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荀子论玉玉不琢不成器,故君子应修德文藏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应该怎样治疗 http://m.39.net/pf/a_7585947.html

中国自古好玉、重玉。夏商周时期玉器已经成为礼制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时期,礼制文化遇到挑战,诸子进行反思荀子战国晚期儒学的代表,其思想有较显著的综合性。荀子丰富和发展了玉德观念。学者方光华在玉委会会刊上发表的《从荀子论玉看玉的人文化》一文中,有如下考证。

玉蟠龙纹饰件春秋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自从孔子指出人的道德情感和理性能力是礼制文明的基本根据之后,儒家后学就不断对人的基本属性进行分析。孟子指出人都有这四点: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所谓仁、义、礼、智四端,既包括人的情感,又包括人的潜力。孟子认为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也是一切文明形式的出发点。

玉兽面纹剑璏战国

荀子对人的基本属性的认识与孟子有所不同,他认为从人的情感上很难勾画人的特性。只有理性能力才是人之为人的特性。但是不论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自身的某些基本特点是形成文明的基本依据。令人感到有趣的是荀子想到了玉,把玉作为对他们关于人的基本属性的认识的恰当譬喻。

玉勾云纹管形饰战国年安徽出土

众所周知,玉是“石之美者”,是石之精华。荀子说“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花草树木之所以郁郁葱葱,是因为山中藏有玉石,深渊藏有宝珠其崖岸自然会有生气。意思是说,人类之所以有文明,是因为人类有形成文明的理性基础。

玉勾云纹管形饰战国局部玉龙凤纹佩战国年安徽出土

在战国以前,玉被礼仪化或审美化已经非常普遍,但像荀子这样把玉视为人类特性的比喻,则并不多见,它说明是春秋战国时期对人的认识的深入更新了对于玉的认识,玉从而具有更加深层的人文意义。

战国玉兽面谷纹璧

“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孔子虽然认为人的道德和理性能力是形成文明的基础,但孔子并没有把人性视为圆满的存在。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的道德和理性能力合情合理地表现出来。孟子也说仁义礼智只是四端,真正要使人之四端磅礴周流,还需要一番养心、尽性的功夫。他曾以玉不琢不成器为例,说明人的品性也需要陶冶、锤炼,切不可坐待本能的发挥。

战国玉龙首璜玉扭丝纹瑗

荀子也继承了这一观点,他说:“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玉石虽然与其他石头有所不同,但如果不加以雕琢,则不可能为王公所宝。他又举古代圣王为例,说古代圣王之所以有光辉的功业,是因为“雕琢其章,金玉其相”。他们有金玉的品质,且他们能够自觉培养自己的品质,使金玉般的品质更加富有文采,从而才有他们表率天下的人文功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