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华文化中的持中贵和,有着什么核心思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众所周知,中国人一向以平和、敦厚著称。这种性格是刻在骨子里、烙印在血脉中的。这种“性格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突出特征,亦是我国人民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和”作为哲学范畴,是指对立面的统一。“和实生物”,只有“和”万物才得以生长,天下才能太平,国家方能兴旺,个人才能幸福。儒家的著名学者荀子一方面主张“致天命而用之”,但同时又认为宇宙即是一个大和谐的局面:“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而认为日食月食,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则是天地失和的表现。《中庸》则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也者,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先秦各家多以“和”为最高理想。老子主张守中”,认为婴儿状态乃“和之至也”。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和之以无倪”的论断,都是认为“和”才是天人之间最理想的状态。名家学者惠施则认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尽管万物有差别和矛盾,但最终的结局和最佳状态却是和谐。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主张,认为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都是相类相通的。因此可以达到和谐和统一。

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谐统一,是持中贵和思想的侧重点。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认为在先王之道,在礼制当中,“和”是最重要、最优秀的品质。但也反对无原则的调和,更反对同流合污,故而提出了“合而不同”的主张。儒家主张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弟之间讲“悌”,朋友讲“信”等等,目的也是为了维持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局面。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将“人和”作为战争胜负的关键。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战争,在其他工作和活动中,能否做到“人和”也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问题。

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持中贵和的精神渐渐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社会心理和中国文化各门类的共同追求;如*治上,人们重视君臣、国家、民族间的和谐,主张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经济上,主张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货之源也。思想方法上主张“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个人修养上主张从容中道,文质彬彬。艺术上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类学上主张以和为美,以及戏测文学上“大团圆”的结高等等,都是强调“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持中贵和思想植根于农业经济,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特征:重视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每个人内心的和谐等。它与西方文化中重视竞争对抗形成了鲜明对照。西方文化反映了商业文明,只有唯利是图、竞争、对抗,才能发家致富,才能取得个人生存发展的权利。

我们很难说东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孰对孰错,只能说是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但是我们的这种文化思想也存在着弊端,它压抑了我们的斗争思想,使我们缺少那种斗天斗地斗自己的拼搏精神。不可否认的是,它对维护我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有着不可想象的作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