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荀子四五 [复制链接]

1#

译注:方勇李波

出版:中华书局

礼论

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生如死,如亡如存,终始如一也。始卒,沐浴、鬠体、饭唅,象生执也。不沐则濡栉三律而止,充耳而设瑱,饭以生稻,唅以槁骨,反生术矣。说亵衣,袭三称,缙绅而无钩带矣。设掩面儇目,鬠而不冠笄矣。书其名,置于其重,则名不见而柩独明矣。荐器则冠有鍪而毋縰,瓮、庑虚而不实,有簟席而无床笫,木器不成斫,陶器不成物,薄器不成内,笙竽具而不和,琴瑟张而不均,舆藏而马反,告不用也。具生器以适墓,象徙道也。略而不尽,而不功,趋舆而藏之,金革辔靷而不入,明不用也。象徙道,又明不用也,是皆所以重哀也。故生器文而不功,明器而不用。凡礼,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祭祀,饰敬也;师旅,饰威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故圹垄,其象室屋也;棺椁,其象版盖斯象拂也;无帾丝歶缕翣,其以象菲惟帱尉也。抗折,其以象槾茨番阏也。故丧礼者,无它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故葬埋,敬藏其形也;祭祀,敬事其神也;其铭、诔、系世,敬传其名也。事生,饰始也;送死,饰终也。终始具而孝子之事毕,圣人之道备矣。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之法式也,儒者是矣。

译文:丧礼,是用活人的样子来装饰死人的,大体模仿他活时的情形来为他送别的。所以对待死亡就像对待出生一样,对待死人就像对待活人一样,始终如一。刚死时,给他洗头洗澡、束发剪指甲、口中含饭,模仿他活时的行为。不洗头就用湿梳子梳理三次,不洗澡就用湿毛巾擦拭三遍。用新棉塞住耳朵,口中放上生饭,含上贝,这和出生时相反了。穿好内衣,再穿上三件外套,把朝板插在腰带上但没有带钩。用黑色丝巾把脸遮盖起来,束起头发但不戴帽子、不插簪子。写上他的名字放在他的神主牌位上,那么名字看不见,而只能在灵柩前看清楚。陪葬的器物有帽子但没有束发的丝织物,瓮、甒中空着不放东西,有竹席但没有床垫,木器不雕琢,陶器不制成实物,竹器不能用,笙、瑟具备都没有调节,拉棺材的车子埋葬而马却牵回,这表明都不用了。把生前的器物送到墓中,像搬家一样,简略而不完备,只具外表而没有功效,赶着车子把它埋掉,但套车的用具却不埋进墓中,表明不用了。像搬家,又表明不用了,这都是为了加重哀悼之情的。所以生前的器物只起礼仪作用而不再用了,陪葬的器物只具外貌而不实用。凡是礼,侍奉生者,是为了让生者欢乐;葬送死者,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痛;祭祀,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尊敬;军队的礼仪,是为了展示军队的威风。这是历代君王都相同的,古今是一样的,没有人知道它的来源。所以坟墓,外表像房屋;棺椁,外表像车子;尸体与棺材上的各种覆盖物,外表像帘子及各种帷帐;挡土和垫在坑下的葬具,外表像墙壁、屋顶、篱笆和门。所以丧礼,没有别的意思,是表明死与生的意义,用悲哀恭敬的心情去送别而最后周到地把死者掩埋。所以埋葬,是恭敬地埋葬死者的形体;祭祀,是恭敬地侍奉死者的灵魂;铭文、悼词、世系表,是恭敬地传颂他的名声。侍奉出生的人,是装饰人生的开始;葬送死者,是装饰生命的终结。终结与开始完备了而孝子的事情也就完成了,圣人的道德就具备了。削减死人的来增加生者的叫做刻薄,削减生者的来增加死者的叫迷惑,杀掉生者来陪葬死者叫残害。大体模仿生前的情形来葬送死者,使死生都恰当、适宜而又非常完美,这是礼义的法则,儒者就是这样的。

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因一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而不可益损也。故曰:无适不易之术也。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池,三年之丧,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礼以是断之者,岂不以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也哉?凡生乎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群匹,越月逾时则必反铅;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鸣号焉,踯蹰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小者是燕爵,犹有啁啾之顷焉,然后能去之。故有血气之属莫知于人,故人之于其亲也,至死无穷。将由夫愚陋淫邪之人与?则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纵之,则是曾鸟兽之不若也,彼安能相与群居而无乱乎?将由夫修饰之君子与?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故先王圣人安为之立中制节,一始足以成文理,则舍之矣。然则何以分之?曰:至亲以期断。是何也?曰:天地则已易矣,四时则已遍矣,其在宇中莫不更始矣,故先王案以此象之也。然而三年何也?曰:加隆焉,案使倍之,故再期也。由九月以下何也?曰:案使不极也。故三年以为隆,缌、小功以为杀,期、九月以为间。上取象于天,下取象于地,中取象于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故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谓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

译文:为什么服丧三年?回答是:根据感情来确定礼仪,用来文饰人群,区别亲疏、贵贱的礼节,而不能有所增减。所以说:这是到哪里都不能改变的做法。创伤大的恢复起来就长,悲哀厉害的愈合起来就慢,三年的服丧,根据感情确定礼仪,是用来表示哀悼到了极点了。穿丧服、拄着竹杖、住在小屋里、喝稀饭、睡在柴草上、枕着土块,这是极度哀痛的表现。三年的服丧,二十五月就结束,哀痛没有断尽,思念没有忘却,然而礼规定在这时终止服丧,难道不是送死有个完结,恢复生活有个期限吗!凡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有血气的动物就必定有智力,有智力的动物就必定爱他的同类。现在那些大的鸟兽如果失去了它的群体或配偶,经过一个月或一段时间就必定返回;经过故乡,就一定徘徊不前,鸣叫啼号,飞来飞去,犹豫不决,然后才肯离去。小的燕雀之类,也要悲鸣一会儿,然后才飞走。所以有血气的动物没有比人更聪明的了,因此人对于父母的亲情,至死也不会穷尽。要顺着那些愚蠢、鄙陋、淫荡、奸邪的人吗?那么他们的双亲早上死了晚上就忘记了,然而还放纵他们,那么连鸟兽也不如了,他们怎么能相互群居在一起而不发生混乱呢?要顺着那些有修养的君子吗?那么三年的服丧。二十五月就结束,就像四匹马拉的车飞过一个缝隙,然而依照他们的心愿,那么服丧就没有尽头了。所以先人圣王为人们设立了适中的制度加以限制,使他们只要做到了礼仪的要求,就要结束丧期。然而怎样来区分亲疏呢?回答是:至亲一周年就要终止服丧。这是为什么?回答是:天地已经改变了,四时已经循环了一遍,在宇宙中的万物没有不重新开始的,所以先王以此来模仿它。那么为什么又要服丧三年呢?回答说:为了使丧礼更加隆重,于是使服丧的时间加倍,所以又服丧两年。服丧九个月以下为什么呢?回答是:为了使丧礼不如父母的丧礼隆重。所以服丧三年是隆重的礼,服丧三个月和五个月的缌和小功是最轻的礼,服丧一年或九个月是中间的礼。上取象于天,下取象于地,中取法于人,人们所以能够群居在一起和谐统一的道理也就全部体现出来了。所以三年的服丧,是人道最高的礼仪,这就叫做最隆重的礼,这是历代君王都相同的,古今是一样的。

君之丧所以取三年,何也?曰:君者,治辨之主也,文理之原也,情貌之尽也,相率而致隆之,不亦可乎?《诗》曰:“恺悌君子,民民之父母。”彼君子者,固有为民父母之说焉。父能生之,不能养之;母能食之,不能教诲之;君者,已能食之矣,又善教诲之也,三年毕矣哉?乳母,饮食之者也,而三月;慈母,衣被之者也,而九月;君,曲备之者也,三年毕乎哉!得之则治,失之则乱,文之至也;得之则安,失之则危,情之至也。两至者俱积焉,以三年事之犹未足也,直无进之耳。故社,祭社也;稷,祭稷也;郊者,并百王于上天而祭祀之也。三月之殡何也?曰:大之也,重之也。所致隆也,所致亲也,将举措之,迁徙之,离宫室而归丘陵也,先王恐其不文也,是以繇其期,足之月也。故天子七月,诸侯五月,大夫三月,皆使其须足以容事,事足以容成,成足以容文,文足以容备,曲容备物之谓道矣。

译文:君主的丧期所以选择三年,为什么呢?回答是:君主,是治理天下的主宰,是礼仪制度的本源,是忠诚的内心与恭敬的外表的极致,人们互相争着来极力推崇他,不是应该的吗?《诗经》中说:“平易近人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君主,本来就有人民父母的说法。父亲能生育自己,但不能喂养;母亲能喂养自己,但不能教诲;君主,既能养育自己,又善于教诲自己,为他服丧三年就完毕了吗?乳母,是喂养自己的,所以为她服丧三个月;养母,是为自己穿衣盖被的,所以为他服丧九个月;君主,是处处照顾自己的人,为他服丧三年就完毕了吗?能这样做国家就会治理好,不能这样做国家就会混乱,这是最高的礼仪制度;能这样做国家就会安定,不能这样做国家就会危险,这是感情的最高表现。这两方面都积聚起来,用三年时间服丧还显不足,只是没法再增加罢了。所以社祭,是祭祀土神;稷祭,是祭祀谷神;郊祭,是把历代君王和上天一起祭祀。出殡后三个月才埋葬为什么呢?回答是:这是使丧礼盛大,使丧礼隆重。对死者表示极其尊重,极其亲近,要准备安葬他,迁移他,离开宫室而归葬到丘陵中,先王害怕丧事不合乎礼仪,因此推迟丧葬的日期,使时间充足。所以天子停柩七个月,诸侯五个月,大夫三个月,使时间足够用来办理各种事情,使事情保证能成功,成功保证能合乎礼仪,礼仪保证周到完备,各方面都周到,各种事物都完备这就叫做合乎丧礼的原则。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愅诡、唈僾而不能无时至焉。故人之欢欣和合之时,则夫忠臣孝子亦愅诡而有所至矣。彼其所至者而甚大动也,案屈然已,则其于志意之情者惆然不嗛,其于礼节阙然不具。故先王案为之立文,尊尊亲亲之义至矣。故曰: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故钟鼓、管磬、琴瑟、竽笙,《韶》、《夏》、《頀》、《武》、《汋》、《桓》、《箾》、简、《象》,是君子之所以为愅诡其所喜乐之文也。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是君子之所以为愅诡其所哀痛之文也。师旅有制,刑法有等,莫不称罪,是君子之所以为愅诡其所敦恶之文也。卜筮视日,斋戒修涂,几筵、馈荐、告祝,如或飨之;物取而皆祭之,如或尝之;毋利举爵,主人有尊,如或觞之;宾出,主人拜送,反易服,即位而哭,如或去之。哀夫!敬夫!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状乎无形影,然而成文。

译文:祭祀,是人们心意和思念之情的积累。人们感动、郁闷就要在一定的时间里表达出来。所以人们欢乐团聚时,那么忠臣孝子也会感动而使思念君主和双亲之情有所表露。他们所要表露的感情很强烈,而礼节空无所有,那么他们的思念之情就会惆怅而不满足,对于礼节就会感到欠缺而不完备。所以先王为此设立了礼仪,使尊重君主、亲爱父母之情就能表达出来了。所以说:祭祀,是人们心意和思念之情的积累,是人们忠信敬爱的极点,是礼节仪式的最高表现,如果不是圣人,是没有人能了解这一点的。圣人清楚地了解它的意义,士君子安心地实行它,官吏把它作为自己的职守,百姓把它作为习俗。在君子那里,把它作为为人的原则;在百姓那里,把它看作鬼神的事。所以钟鼓、管磬、琴瑟、竽笙等乐器,《韶》、《夏》、《頀》、《武》、《汋》、《桓》、《箾》、《象》等乐曲,是君子表达他喜乐感情变化的仪式的。穿丧服、拄着竹杖、住在小屋里、睡在柴草上、枕着土块,是君子表达他哀痛感情变化的仪式的。军队有制度,刑法有等级,刑罚没有不与罪行相符的,是君子表达他憎恶感情变化的仪式了。占卜算卦要看日子,斋戒、清扫祠庙,摆好祭祀的桌椅、献上祭品、受祭的人吩咐辅祭的人,就像神在享用一样;祭品取出来一一祭祀,就像神在品尝一样;不用劝食的人代主人敬酒,主人亲自举杯献酒,就像神在喝酒一样;宾客退出,主人拜送,返回后脱掉祭服换上丧服,回到位置上痛苦,就像神真的离开了一样。悲哀啊!恭敬啊!侍奉死亡就像侍奉出生,侍奉死人就像侍奉活人,虽然无形无影,然而却成为一种仪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