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荀子三四 [复制链接]

1#

译注:方勇李波

出版:中华书局

议兵

孝成王、临武君曰:“善!请问为将。”

孙卿子曰:“知莫大户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故制号*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处舍收藏,欲周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御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夫是之谓六术。无欲将而恶废,无急胜而忘败,无威内而轻外,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凡虑事欲孰而用财欲泰,夫是之谓五权。所以不受命于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凡受命于主而行三军,三军既定,百官得序,群物皆正,则主不能喜,敌不能怒,夫是之谓至臣。虑必先事而申之以经,慎终如始,众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战如守,行如战,有功如幸。敬谋无圹,敬事无圹,敬吏无圹,敬众无圹,敬敌无圹。夫是之谓五无圹。谨行此六术、五权、三至而处之以恭敬无圹,夫是之谓天下之将,则通于神明矣。”

译文:孝成王、临武君说:“好!请问怎样做将军?”

荀卿说:“智慧没有比放弃疑虑更好的了,行为没有比不犯错误更好的了,事情没有比不后悔更重要的了。事情做到了不后悔的地步就可以了,而不能要求一定成功。所以制度、号令、*策、法令,要严厉而有威信;奖赏、刑罚,要坚决而讲信用;营垒、仓库,要周密而坚固;转移、进退,要安全而稳重,要敏捷而迅速;窥测敌情、观察变化,要隐蔽而深入,要反复比较核实;遇到敌人进行决战,一定要根据自己明了的情况去行动,不要根据自己有疑虑的情况去行动,这就叫做六种战术。不要只想保住将位而怕被撤职,不要急于求胜而忘记可能失败,不要只对内威严而轻视外敌,不要只看到有利的一面而不顾及有害的一面,凡是考虑事情一定要深思熟虑而在用财物进行奖赏时不要吝啬,这就叫做五种权衡的事。不接受君主的命令有三种原因:宁可被杀而不能让军队驻扎在不安全的地方,宁可被杀也不能让军队打不能取胜的仗,宁可被杀也不能让军队来欺负百姓,这就叫做三项最高的原则。凡是受命于君主而统率三军,三军已经安定,百官各司其职,各种事情有条不紊,那么君主不能使他高兴,敌人不能使他愤怒,这就叫做最好的将领。行动之前一定要深思熟虑而又慎之又慎,谨慎地对待结束就像开始一样,始终如一,这就叫做最大的吉利。大凡事情的成功一定在于恭敬,失败一定在于怠慢。所以谨慎胜过怠慢就吉利,怠慢胜过谨慎就灭亡;筹划胜过欲望就顺利,欲望胜过筹划就凶险。攻占如同防守,行军如同作战,取得成功就像侥幸得到一样。谨慎地谋划而不懈怠,谨慎地对待事情而不懈怠,谨慎地对待官吏而不懈怠,谨慎地对待士兵而不懈怠,谨慎地对待敌人而不懈怠,这就叫做五种不懈怠。小心地实行这六种战术、五种权衡、三项最高的原则而用恭敬不懈怠的态度来对待,这就叫做天下无敌的将领,就会通于神明了。”

临武君曰:“善!请问王者之军制。”

孙卿子曰:“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顺命为上,有功次之。令不进而进,犹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不杀老弱,不猎禾稼,服者不禽,格者不舍,犇命者不获。凡诛,非诛其百姓也,诛其乱百姓者也;百姓有扞其贼,则是亦贼也。以故顺刃者生,苏刃者死,犇命者贡。微子开封于宋,曹触龙断于军,殷之服民,所以养生之者也,无异周人。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蹙而趋之,无幽闲辟陋之国莫不驱使而安乐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王者有诛而无战,城守不攻,兵格不击,上下相喜则庆之。不屠城,不潜军,不留众,师不越时。故乱者乐其*,不安其上,欲其至也。”

临武君曰:“善!”

译文:临武君说:“好!请问称王天下者的军队制度。”荀卿说:“将领要为战鼓而死,驾车的要为缰绳而死,百官要为职守而死,军士要死在战斗的行列中。听到击鼓声就前进,听到鸣金声就撤退,服从命令最重要,建立军功是次要的。命令不准前进却前进,就像命令不准后退却后退,它们的罪过是一样的。不杀害老弱,不践踏庄稼,对不战而退的敌人不捉拿,对顽固抵抗的敌人不放过,对来投降的敌人不做俘虏对待。凡是诛杀,不是诛杀他们的百姓,而是诛杀扰乱百姓的人;百姓中有保护乱贼的,他也是乱贼了。所以对不战而退的敌人就让他活命,对负隅顽抗的敌人就杀死,对前来投降的敌人就交给上司。微子启归顺周后被封于宋地,曹触龙不投降被斩于军前,商朝那些归顺的人民,他们的生活待遇与周人没什么区别。所以近处的百姓歌颂、欢迎周朝,远处的百姓不辞劳苦地来投奔周朝,即使闭塞、偏僻的国家也没有不愿意来投奔效力而安心快乐的,四海之内就像一家人,凡能到达的地方没有不服从的,这就叫做人民的师表。《诗经》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不服从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王者只有诛伐而没有攻占,敌人坚守城池就不去攻打,敌人抵抗就不去出击,敌人上下一心就庆贺他们。不屠戮城中的居民,不搞突然袭击,不让军队久留在外,用兵不超过规定的时间。所以混乱国家的人民都喜欢他的*治,不安于自己君主的统治,都盼望他的到来。”

临武君说:“好!”

陈嚣问孙卿子曰:“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凡所为有兵者,为争夺也。”

孙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者;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彼兵者,所以禁报除害也,非争夺也。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是以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此之谓也。”

译文:陈嚣问荀卿说:“先生讨论用兵,常常把仁义作为根本。仁就是爱人,义就是遵循道理,然而又为什么要用兵呢?大凡用兵的,都是为了争夺。”

荀卿说:“这并不是你所能了解的。仁就是爱人,爱人,所以憎恶别人危害他人;义就是遵循道理,遵循道理,所以憎恶别人扰乱他们。那用兵,就是用来禁止强暴消除危害的,不是为了争夺。所以仁人的军队,所停留的地方都会得到治理,所经过的地方都会得到教化,就像及时雨的降落,没有不高兴喜欢的。所以尧讨伐驩兜,舜讨伐有苗,禹讨伐共工,汤讨伐夏桀,文王讨伐崇,武王讨伐商纣,这四帝、两王,都是以仁义的军队来纵横于天下的。所以近处的人都喜欢他们的美德,远方的人都仰慕他们的道义,兵器没有沾上血迹,远近的人都来归服了。道德达到这样的程度,影响就会遍及到四方。《诗经》中说:“美好的君子啊,他的道义不会变。‘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李斯问孙卿子曰:“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以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

孙卿子曰:“非女所知也。女所谓便者,不便之便也;吾所谓仁义者,大便之便也,彼仁义者,所以修*者也,*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故曰:‘凡在于军,将率末事也。‘秦四世有胜,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故汤之放桀也,非其逐之鸣条之时也;武王之诛纣也,非以甲子之朝而后胜之也。皆前行素修也,此所谓仁义之兵也。今女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以末,此世之所以乱也。”

译文:李斯问荀卿说:“秦国四代都能取得胜利,兵力在海内最强大,威震诸侯,并不是靠实行仁义取得的,只是便利行事罢了。”

荀卿说:“这并不是你能了解的。你所说的便利,是不便利的便利;我所说的仁义,是最大便利的便利。那仁义,是用来治理*治的,*治治理好了那么人民就会亲近他的君主,喜欢他的君主,就会乐意为君主去牺牲自己。所以说:‘凡事在于君主,将帅是次要的。‘秦四代都能取得胜利,还经常提心吊胆地害怕天下联合起来打败自己,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末世之兵,没有掌握仁义这一根本。所以汤流放夏桀,并不是只在鸣条追逐他时;武王诛杀商纣,并不是只在甲子的早晨之后才战胜他。这都是靠以前的行为和平时的治理,这就叫做仁义的军队。现在你不探寻根本却索求末节,这就是世道混乱的原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