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超越时代的认知老子匡义 [复制链接]

1#
白驳风 http://www.hldxc.com/

《老子》对世间万物的认识是超越时代的,完全符合现代科学逻辑和描述,因此尽管我们用纯粹古文章句形式来解读《老子》,但在文字涵义的确定方面,我们遵循了这样的基准:可以用现代科学理论来解析。

相信《老子匤义》应该是目前我们能够得到的最早的、最接近《老子》初期思想的版本,除非有新的《老子》文本实物再发现,我们认为那样的机会已经很少,甚至可能永远不会出现。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道,《说文》:所行道也。《诗小雅》:周道如砥。《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书大禹谟》:道心惟微。又顺也。《书禹贡》:九河既道。《注》:顺其道也。

名,《说文》:自命也。《玉篇》:号也。《广韵》:名字也。《春秋说题》:名,成也。《左传桓六年》:公问名于申繻。《礼曲礼》: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恒(恆),《说文》:常也。《正韵》:久也。《易序卦传》:恒者,久也。《诗》曰:如月之恒。《孟子告子下》:人恒过。《易系辞下传》:恒,德之固也。《诗小雅小明》:无恒安处。

道者,所行道也,中为以动词,顺也、从也。万物遵行之理曰道,循其道而万物成,则有名焉。老子开宗明义:万物可道,可名。其道弗一,而名亦弗一,是以弗谓之“恒”也。斯唯弗一,方有万物,万物万道,万名名之。

常,“常”有“恒”意,但其本意来自《广韵》:“倍寻曰常,而寻乃八尺”,故“常”义倍也,叠也,频也。《易坤卦》:后得主而有常,《易系辞》:动静有常。然既可有常,则必有无常,其弗谓恒也、一也。今本以“常”代“恒”以避汉文帝讳,歧义生焉。

道是天下万物的本源,亦即,万物生长必须循道而来,所以说“可道”,这是一定的。道不是唯一的,其本身也是会变化的。对应于万物,总会定义“名”来命名,这只是区别万物的需要。而名也不会是固定不变的,一万种物,一定会有一万种甚至以上的名来对应。

绝学无虑。唯与诃,相去几何?美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望乎,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享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乎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禺人之心也,惷惷乎。鬻人昭昭,我独若昏乎。鬻人察察,我独门门乎。忽乎,其若海。望乎,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定制出版专业为你

尊重每一部作品的价值

绝(絕),《说文》:断丝。《博雅》:断也。《玉篇》:灭也。《书甘誓》:天用剿绝其命。《战国策秦策》:必绝其谋。《荀子大略》:绝人以玦。

学(學),《说文》:觉悟也。《论语》:君子学以致其道。《孟子》:学则三代共之。

唯,《说文》:诺也。《礼曲礼》:必慎唯诺。《战国策》:范睢曰唯唯。《内则》:能言,男唯,女俞。《礼曲礼》: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郑《注》:应辞“唯”恭于“诺”。

或曰“绝学无忧”四字与下“唯与可”等句文意不相连贯,而与上章似有承袭关系,简本、帛书本及今传各本均置于《老子》第二十章首,盖错简也。然则,所本皆错,绝无可能。

“绝学”和“无虑”对文也。绝者,继也;无者,始也。绝学无虑:“继前人之‘学’,自本源处‘思’”,所谓绝处方有学,无处好谋思。其“学”与“思”,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深及至理而穷究根源。

传承中断的地方就是学问应该触及继续的地方,事件开始的地方就是谋划进取的地方。

恭顺的应诺和愤怒的呵斥,其间的距离是多少?

风光美丽和丑陋龌龊,又有多大的距离?

即使为广大民众所衔威怀德,也不可以没有对别人的敬畏之心。

END

如果您有出书的梦想,如果您不知道如何出书,如果您感觉孤军奋战,需要专业的团队支持,那么您并不孤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